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原创视频 #吴石就义后记 吴石就义后儿女受苦几十年!当理解父亲的伟大,他们言行催人泪下 1949年8月14日,吴石接到蒋介石令其即日赴台的急电。当时,他的长子、长女,都不在身边。长子吴韶成在南京求学,4月份,父子分别时,吴石从口袋里掏出20美元给儿子,那是他身上所有的钱;长女吴兰成在上海第一医学院读书,父女分别时,不知道是永诀,吴石什么也没留下。 决定赴台的时候,吴石非常牵挂韶成、兰成,他托人给长子的信箱里塞了一张没有署名的亲笔纸条,那纸条上写着:解放以后,有困难找何康。 8月16日,吴石带着妻子王碧奎、次女吴学成、幼子吴健成飞赴台湾,那时候的台湾,对他而言就是龙潭虎穴,去了,就是九死一生。 很遗憾,在两蒋父子制造的白色恐怖下,在“活阎王”谷正文等保密局大特务的穷追不舍下,奇迹和好运都没有发生在吴石身上。在台湾,他仅潜伏了六个月,就因台工委书记蔡孝乾的叛变,在1950年2月28不幸被捕了,妻子王碧奎受到牵连,也遭逮捕。 吴石潜伏台湾期间,跟大陆的儿女是断绝联系的。同年6月的一天,吴韶成在图书馆翻阅报纸,在上海《字林西报》上突然看到一条消息,标题是“轰动台湾间谍案四要角同被处死”,加框副题是“吴石临行前从容吟诗”。吴韶成当时眼前一片漆黑,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他把这条消息剪下来保存了整整60年。 吴石夫妇被捕一周后,16岁的吴学成和7岁的吴健成被赶出家门,流浪街头。吴石的部下、同族侄孙吴荫先侠肝义胆,不怕被牵连,收留了这对无依无靠、无家可归的姐弟,从此姐弟俩再没有踏进过他们所熟悉的家。 尽管吴石在国民党军界工作了几十年,有深厚的人脉,但世态炎凉,迫于当时白色恐怖的环境,当吴石在台北马场町刑场慷慨就义后,许多人虽心存同情,却不敢公开出面相助,就连不少亲属都不敢公开出面认领亲人的遗体。最后,还是吴荫先,不顾受牵连的危险,四处奔走,带着年幼的吴兰成、吴健成姐弟,到台湾军法局申领吴石遗骸。得到军法局的批准后,他们领回遗体,火化后把骨灰寄放在台北郊区的一家寺庙中,这一放就是41年。 吴石就义后,妻子王碧奎仍被关押,直到1950年秋天,经吴石故旧营救,她才得以出狱。 出狱后,她带了两个孩子,艰难度日,受尽了人间苦难。 15岁的吴学成随父亲赴台时,以为只是“出个差”,却在抵达后陷入噩梦。父亲将家变成情报站,她被迫在凌晨转送标有红蓝线的台湾防御部署图,迟到后被老师罚站
00:00 / 05: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7
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烽火余情: 陈诚与吴石家属的跨立场守护 1950年的台湾,政治阴霾密布。国民党陆军中将吴石因秘密为中共传递情报,在叛徒告密后被捕,6月10日于台北马场町刑场英勇就义,留下“平生殚力唯忠善,如此收场亦太悲”的绝笔诗句。这场风波并未随他的牺牲而平息,按照当时的惯例,“匪谍”家属难逃株连,妻子王碧奎随即被投入监狱,16岁的女儿吴学成与7岁的儿子吴健成被赶出家门,瞬间沦为无依无靠的流浪儿,“吴石家属”的身份让亲友们避之不及。 就在这个家庭濒临破碎之际,时任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台湾省主席的陈诚伸出了援手。他与吴石有着深厚的渊源——两人同为保定军校三期毕业生,北伐战争时期曾并肩作战,在战壕中共享干粮、共避炮火,结下过命的情谊。尽管后来因信仰不同走上殊途,但这份旧情并未在政治漩涡中泯灭。 作为台湾仅次于蒋介石的第二号人物,陈诚顶着“通敌”猜忌、特务机构施压等多重风险,亲自干预案件。原本被判处九年监禁的王碧奎,在他的斡旋下仅关押七个月便获释出狱,这一转折在台湾解密档案与吴石家属的回忆中均有明确印证。 出狱后的生活依旧艰难,王碧奎带着孩子住在漏风的小屋,始终处于特务监视之下。陈诚的守护并未止步,他选择以隐秘的方式持续提供帮助:通过副官为孩子们改名换姓,对外宣称是陈家远亲,安排他们进入教会学校就读,连学费与校服都一并料理妥当。得知幼子吴健成爱读书,他特意从上海捎来全套《资治通鉴》,附上“闲时翻翻,莫负光阴”的便签;每逢春节,米、油、腊肠等年货与孩子们的新鞋总会准时送到;女儿吴学成发烧时,陈诚夫人还亲手熬制雪梨汤送到床头。 这份跨越立场的关怀延续了十余年。1960年吴学成考上台湾大学,陈诚写信告诫“学问是护身符,做人要像竹子——根扎得深,腰板才硬”;1977年吴健成获美国全额奖学金,他特意谈心叮嘱“外面世界大,但记着根在哪儿”。正是这份在刀尖上的坚守,让吴石一家在绝境中得以保全,最终子女成才,王碧奎晚年赴美国安度,1994年与吴石的骨灰合葬于北京香山,墓碑“丹心在此,与山河同”的刻字,为这段历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陈诚的义举,既是对同窗战友情的交代,更是在极端政治环境中对人性底线的坚守,如一束微光穿透历史阴霾,成为跨越立场的温情印记。 (注:经史料核查,文中“伍实”应为“吴石”,“王碧桂”应为“王碧奎”,均为史料记载中的准确姓名。) #向英雄致敬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5
00:00 / 0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9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8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1
00:00 / 02: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44
00:00 / 02: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朱枫烈士魂归故土 朱枫是中共华东局派往台湾的情报人员,1950年因叛徒出卖被捕并被国民党当局处决,2010年其遗骨被发现并迎回大陆。以下是详细经过和背景: ● 背景     1949年底,朱枫接受中共华东局的委派,以探亲的名义前往台湾,与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和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取得联系,负责传递重要情报。她的继女陈志毅(乳名阿菊)住在台北,其丈夫王昌诚是国民党台湾省警务处电讯管理所主任,这为朱枫提供了掩护。然而,1950年,由于叛徒蔡孝乾的出卖,朱枫被捕,并于6月10日在台北马场町被执行枪决,遗体被草草埋葬在当地乱坟岗。 ● 发现经过     1. 朱枫的女儿朱晓枫在北京民政局工作,她花了十二年时间寻找母亲的下落。她在台湾政治大学图书馆发现了一张1951年出版的《剿匪战果汇编》中的模糊照片,经比对确认是朱枫的最后影像。     2. 2001年,朱晓枫看到秦风的文章《战争后的战争》,其中有吴石、朱枫等人在刑场的照片,她联系秦风帮忙寻找母亲的骨灰。     3. 2009年,两岸关系缓和,秦风找到了85岁的阿菊,但阿菊对朱枫的事情避而不谈。     4. 2010年3月,秦风在纳骨塔地下找到了朱枫的骨灰。     5. 2010年7月,朱枫的遗骨被迎回大陆,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后又迁至浙江镇海革命烈士陵园。     2011年,朱枫被官方追认为"革命烈士"。尽管她的遗骨已归葬故里,但关于她的故事仍有许多谜团等待解开。 朱枫的故事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情报工作的危险性,她的牺牲是中共情报战线上的重大损失。
00:00 / 05: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85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