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2
00:00 / 00: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1
66661周前
2012年,实验首次验证了这一理论。如今的芯片发热仍远高于这一极限,但预计到二零三五年可能会逐渐逼近。届时,每一次微小的信息“遗忘”,都将不可避免地推动熵的增加,让时间之箭继续向前,无可逆转。 在宇宙的宏观尺度上,正是计算与信息处理的不可逆性推动了熵的增加,信息的遗忘成为定义时间箭头的关键。也就是昨天和明天之所以有意义,可能正因为我们无法记住一切,未来的存在似乎与记忆的局限息息相关。 想象一个濒临宇宙热寂的文明,当所有恒星熄灭、可用能量耗尽,时间还能保有意义吗?在这孤寂的边缘,少数好奇心仍未泯灭的个体用残存的能量追问宇宙的秘密。他们研读古老典籍,发现空间可以弯曲,光可以传播,他们理解光速的巨大极限——无论如何都无法超越。而光速,是认识宇宙运作的第一步。当仰望夏夜的星空,几乎正顶的织女星距离我们约26光年,对短暂的生命而言,这是无法回返的边界,无人能跨越26光年后再回到地球,去迎接曾经熟悉的人。 光速自古以来充满神秘,最早的实验仅是观察光的闪烁回程,发现它比声音快得多。1676年,丹麦天文学家罗默通过观测木星卫星的掩食现象,发现光穿越空间需要时间,计算出光速每秒约211,000公里,这与现代测得的30万公里相差不大。 随着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光被理解为电场与磁场自我传播的波动,而光速被写入方程。然而,“光速究竟是相对于什么?” 科学家们一度设想宇宙充满一种绝对静止的“以太”,但这违背了伽利略的相对性原则,测量“以太”的努力陷入僵局。 而年轻的爱因斯坦选择了一条更大胆的道路,他断言电与磁实验不会揭示绝对运动,由此奠定了狭义相对论的基础。借助伽利略“船舱”思想实验,爱因斯坦指出:所有实验结果在任何惯性参考系下都相同,无论船静止还是平稳航行,真空中的光速恒定不变。这与牛顿力学中的速度叠加完全不同。若光速恒定,就必须重新定义空间和时间——每个观察者的空间和时间测量方式各不相同,而绝对的仅是光速本身。空间与时间不再是固定的舞台,而是随着观察者而变动的结构。 正如麦克斯韦统一了电与磁,爱因斯坦揭示了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时空开始融合,揭开宇宙新的秩序。 1908年,爱因斯坦的前导师赫尔曼·闵可夫斯基在回应狭义相对论时提出了全新见解,他发现:将空间与时间直接融合为四维时空,再通过几何方式把一个观察者的视角转化为另一个观察者的视角,比传统方法更简洁直观。这样,“闵可夫斯基时
00:00 / 03: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2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