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3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广芷1周前
深度解读帛书本《道德经》德经第一章,处实去华 “道”和“德”是老子在全书中重点阐述的两个核心概念,“德”由“道”生成,受“道”的支配,遵循“道”的主旨行事。在本章中,老子谈到了备受儒家推崇的“仁”“义”和“礼”,但他对这些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的态度却与儒家大相径庭。老子将本章中提到的哲学和伦理道德概念排了次序,“道”当然是处于第一位的,之后依次是“德”“仁”“义”和“礼”,其中“德”又有“上德”和“下德”之分。显然,“上德”才是老子所说的由“道”派生出的真正的“德”。上德之人不在意形式上的“德”,下德之人则教条地死守所谓的“德”,所以“有道”与“无道”的区别就十分明显了。“上德不德”就如同“天地不仁”和“圣人不仁”,因为大“道”顺其自然,不需要用“仁”“义”来人为地修饰。法律的产生是为了惩治犯罪,如果没有人犯罪,法律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老子强调“返璞归真”,认为人间的仁义道德、礼仪制度不过是对失道失德的粉饰。“仁”在失道失德后用来调整人际关系,“义”在“仁”丧失后用来规定人的行为,“礼”在“义”丧失后用来稳定社会秩序。如果社会充满和谐与友爱,那么要“仁”“义”还有什么用呢? 老子看到了社会道德的堕落,却没有探讨其中的原因,一味地强调去“仁”“义”是不现实的,因为社会远没有达到老子所理想的那种状态。祝愿每一位都能常沐喜乐顺遂无忧。愿我们在这一程中,皆能有所得有所悟,福生无量天尊#道德经 #道家文化 #人生 #上热门 #道教
00:00 / 04: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西线无战事》背后:是千万青春的无声湮灭! 当你读到“西线无战事”这五个字时,会想到什么?是和平的宁静,是安稳的日常,还是……无数生命被简化为一句无关痛痒的战报?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在1929年出版的《西线无战事》,用具讽刺意味的书名,撕开了战争温情脉脉的假面。 这本仅用六周时间完成的初稿,却在出版后引发全球共鸣,已被翻译成26种语言,成为跨越时代的反战经典。它有何魔力,竟能在近百年后依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故事始于一群十八、九岁的德国少年,在老师康托列克慷慨激昂的演讲鼓动下,保罗和他的同学们怀着对祖国的赤诚与对英雄主义的浪漫想象,毅然投笔从戎。 然而,初抵前线,震耳欲聋的炮火便成为最残酷的震醒剂。他们很快发现,战场上没有理想中的荣光,只有血肉横飞、残肢断臂的真实惨状。 作者以主角保罗的第一人称视角,让读者沉浸式地感受战争的窒息。书中描绘了这样的场景:头骨被炸开的人仍在奔跑;双脚炸断的人爬向弹坑;肠子流出体外,却还缠绕在手上狂奔。每一幕都在拷问人性,击碎这些年轻人对战争的所有幻想。 雷马克犀利地揭示了战争对士兵人性的剥夺过程:为了生存,士兵们不得不丢掉文明,释放兽.性;而战争让人时刻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之下,什么高.贵的人性,怜悯或同情,都在机.枪震耳欲聋的嘶吼下成了荒诞的玩笑。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当保罗近距离观察敌方士兵时,发现对方同样是一个有血有肉、会痛会思念家人的人。这一发现引发了他对战争本质的深刻质疑:敌友如何区分?战争的意义何在? 西线无战事:这五个字成了整部小说最沉痛的底色,当生命被简化为一句无关痛痒的战报,战争的荒谬与残酷便被暴露得淋漓.尽致。 小说的结尾非常震撼:1918年10月,保罗阵亡。叙述突然从第一人称转为第三人称:“他于1918年10月阵亡。那天,整个前线寂静无声。军.队指挥部战报上的记录仅有一句:西线无战事。” 至此,书中人物全部阵亡,而这句重复的战报,成了最为尖锐的讽刺。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在宏大的战争叙事中,不过是一行冰冷的文字。 本书的价值已远远超出一部普通的小说,在国内它已被多家出版社争相出版,也已超越时代与国界,直抵人类对和平的共同渴望。 当俄乌的焦土、加沙的哀鸣、中东的硝烟仍在提醒我们暴.力从未远离的今天,《西线无战事》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战争的永恒荒谬。它告诉我们:在战争中,没有真正的赢家,只有被时代铁轮无情碾过的普通人。 #小说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9: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
00:00 / 09: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8: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5: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