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1
00:00 / 02: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0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老罐子3月前
7月5日(1)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经典散文名篇,约作于永初二年(421 年),是其 “隐逸文学” 的代表作之一,常被视为中国古代理想社会构想的象征。 文章以渔人 “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开端,讲述其沿溪行时偶然发现一片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的桃花林。渔人循踪而至林尽水源处,得一窄洞,穿行后豁然开朗 —— 洞内竟是一处与世隔绝的村落: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村民往来耕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村民见渔人虽惊讶,却热情款待,告知其先祖为避秦末战乱迁居于此,遂与外界隔绝,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渔人停留数日离去,村民叮嘱 “不足为外人道也”,但他返程时沿途做下标记,欲告知太守。然而当太守派人随其寻访,却 “遂迷,不复得路”;后南阳刘子骥 “闻之,欣然规往”,终未果,不久病逝,此后再无人问津桃花源。 全文以虚实相生的笔法,借渔人 “发现 — 进入 — 离开 — 追寻不得” 的叙事链条,构建了一个没有战乱、赋税、欺诈的理想社会,既寄托了陶渊明对现实动荡的不满,也成为后世 “乌托邦” 意象的源头。文中对桃花源自然景致、生活细节的细腻描摹(如 “设酒杀鸡作食”“往来种作”),使其画面感极强,历经千年仍鲜活如初,成为中国文学中 “隐逸之美” 与 “理想之境” 的永恒符号。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3: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6
00:00 / 0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