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3
噶陀寺 探秘第二金刚座——噶陀寺 众人皆知五明佛学院,今天跟大家讲讲藏在深山中的隐士佛国,世上唯一的十明佛学院——噶陀寺。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在这偏远的深山里,会有一座如此宏伟的寺庙。噶陀寺位于四川甘孜白玉县,海拔4800米左右,创建于1159年,由高僧噶当巴德协建立,是宁玛派的重要祖寺,也被称为“第二金刚座”。至今已有860余年历史。其全称“噶陀多吉丹”意为“刻有‘噶’字巨石上的金刚座”,因寺址有一天然形成藏文“噶”字的白石而得名。莲花生大师曾13次亲临噶陀寺修行,并预言其为“雪域圣地之最”,与印度菩提迦耶、五台山并称世界三大金刚座,故有“第二金刚座”之称。 噶陀十明佛学院是藏区唯一教授“大五明”(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内明)和“小五明”(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星象学)的学院,学制长达13年(10年理论+3年闭关)。其课程涵盖佛学、逻辑、医学、艺术等,培养的僧才遍布全球。 寺院每12年(藏历鸡年)举办神舞《极乐与地狱》,曾吸引18万僧众参与,红衣僧人齐诵经文的场面被称为“红色海洋”。 传说噶陀寺自12世纪创建以来,据《噶陀史略》等典籍记载,历史上共有十万修行者在此虹化(肉身化为光消失),成为藏传佛教修行成就的象征。这一群体性成就现象在佛教史上绝无仅有,被称为“虹化十万尊”。 1998年,甘孜新龙县僧人阿曲尊者闭关数十年,圆寂时肉身逐渐缩小直至消失,仅存头发与指甲。虹化过程中,天空现彩虹、异香弥漫,数千信徒见证此景。科学视角中,虹化现象难以用现有理论解释,但藏传佛教认为其本质是“身心明空合一”的实证。噶陀寺的虹化传说不仅是宗教奇迹,更是藏传佛教哲学与实证修行的缩影。从千年前的群体性成就到当代个案,这些故事持续印证着密宗“即身成佛”的可能,也为人类探索生命奥秘提供了独特视角。若想深度体验,可亲临噶陀寺转山朝圣,感受莲师加持地的殊胜能量。 #噶陀寺 #虹化 #藏传佛教文化 #宁玛派 #修行
00:00 / 02: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65
华严寺,位于大同古城内西南隅,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是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的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曾是辽朝的皇家祖庙。寺庙占地面积达66000平方米,依契丹族崇日习俗坐西向东,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华严宝塔等30余座单体建筑分别排列在南北两条主轴线上,布局严谨,巍峨恢弘辽代佛教华严宗盛行,道宗皇帝曾亲撰《华严经随品赞》十卷,雕印《契丹藏》全书五百七十九帙,于西京敕建大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安放,并于寺内“奉安诸帝石像、铜像”,从而使大华严寺成为皇家祖庙。辽代末年,寺院建筑十之七八毁于兵火,金代依旧址重建,至元代初年仍不失为云中巨刹。明宣德、景泰年间大事重修,补塑佛像,勃然中兴。明中叶以后分为上下两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始有上、下华严寺之说。清初寺院复遭摧折,康熙初年曾事修补,但风光难现。2008年,大同市启动名城复兴工程,依据寺内“金碑”记载,投巨资对华严寺进行了大规模整修,恢复了辽金时期大华严寺的鼎盛格局。这座隆盛于辽金两朝西京重地的北国梵宫,寺内的建筑、塑像、壁藏、壁画、平綦、藻井等,以历史之悠久,规模之浩大,技艺之高超,堪称辽金艺术博物馆。主殿大雄宝殿始建于辽清宁八年(公元1062年),金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依旧址重修,面阔九间,单体建筑面积达1559平方米,是中国现存辽金时期较大的佛殿;薄伽教藏大殿中央佛坛上供奉的31尊辽代泥塑堪称辽塑精品,尤以合掌露齿菩萨为最,惟妙惟肖,史学家郑振铎先生赞其为“东方维纳斯”;华严宝塔是继应县木塔之后全国第二大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通高43米,上景金盘,下承莲池,特别是塔下近500平方米的千佛地宫,采用100吨纯铜打造而成,内供高僧舍利及千尊佛像,金碧辉煌,全国惟一,是传统与现实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历史古迹 #国家文物
00:00 / 02: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