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5: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90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2: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00:00 / 03: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3: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4: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72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最近消息,又有一位日本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坂口志文,他的研究成果对人类免疫力方面的疾病治疗有很大的推进。 这样,日本就有29位诺奖得主。 在亚洲国家的,在黄种人中,获诺奖最多的国家就是日本了。 到了今天,没必要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了,向优秀者学习,发展自己吧。嘴炮没用。 日本为什么会有今天这样的科技成果? 首先是他大学教育成功。 我们先从大学教育方面分析一下。 日本的第1所大学,也是西方来的传教士办的。1863年,美国传教士詹姆斯赫本在日本彭斌创办了第1所大学。 这是日本土地上的第一所大学,距离1853年的“黑船事件”才10年,日本人愿意接受西方教育,接受现代教育。 1853年黑船事件打开了日本的大门,10年后,便有大学在日本产生。 如果说是1840年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也是英国美国的传教士在中国设立现代化学校进行现代教育,1864年,山东登州就出现了传教士办的蒙养学堂,1882年开始进行大学教育。 日本人愿意上传教士办的学校,中国人不愿意上传教士办的学校。 原因很简单,日本人愿意学习先进。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人向中国学习,进步的东西它都学习,但是宦官制度,裹脚和科举考试他不学。 荷兰人最早到日本,日本人马上开始研究荷兰,出现了〝兰学”。 中国人不愿意进传教士办的学校,因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博取功名。中国的读书人愿意要功名,对世界的好奇,对科技的追求兴趣不大。 这也不全怪读书人,社会风气就是这样,在于引导。 现代教育在中国发展一直磕磕绊绊。 日本人自己办的第1所大学是在1877年,东京大学。 中国人自己办的第1所大学是在1895年,北洋中西学堂,发展到今天就是天津大学。 有美国传教士夫妇海维礼和海光中,在日本办了北海道大学,1900年,中国发生了拳乱,他们夫妻从日本来到中国,为中国办大学,文明开化,他们在湖南岳阳办了湖滨大学。1927年,又是社会动荡,又要撵走外国人,湖滨大学停办。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湖滨大学为中国培养出了遗传学家卢慧琳,卢先生是中国遗传学的奠基人。湖滨大学早就没有了,北海道大学现在还在。 到了1903年,大清朝意识到一定得办现代教育了,自己又不会,只好照抄日本的学制,搬来日本的教材,在传教士的帮助下,勉强办起了自己的现代教育。那一年发布了癸卯学制。 到了1912年以后,中国的现代教育反超日本。为什么会出现短暂的反超?(字数限制,下篇再写吧)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3
00:00 / 02: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46
《如何坚持珍爱自己的兴趣》 坂口志文用朴素的话语诠释了他取得科研成果的秘诀:珍惜自己的兴趣爱好,尊重内心的坚持。纵观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除了具备缜密而优秀的罗辑思维能力,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忠于内心的兴趣,坚持自己热爱的领域。但是他们所处的大环境更加重要,当生存都出现危机时谁又能去执着,因为脑海中首先要考虑明天要🈶尊严地活着。 国人期待 “诺奖井喷”的心理我能理解,本质上是期待中国顶级科学家的涌现。但是顶级科学家的培养不是 “计划出来的”,也不是 “经济堆出来的”,而是 “尊重出来的”。当社会不再问 “这个研究有什么用”,而是问 “你对什么感兴趣”;当科研者者不用为发论文、评职称焦虑,能安心 “蹲实验室十几年”;当 “人” 不再是 “强国的工具”,而是 “繁荣的目的”—— “诺奖井喷” 或许会水到渠成。 就像我们面对整天摆弄积木或观察蚂蚁爬行发呆的孩子说:多刷几条题目都比这个强,否则你连高中都上不了。这种残忍的言语扼杀他们的创意和兴趣也是为人父母不得不向唯分数论现实的低头。因为唯分数的功利心成为并不尊重儿童自然发展规律的紧箍咒,他们越想释放天性就越被禁锢住。 所有伟大的科学成就最终源于对 “人” 的尊重,对 “真理” 的敬畏。这一点,与国家大小、经济强弱无关,只与我们如何看待 “科学”、如何看待 “人” 有关。人才的培养是不能着急的,更不能功利,尊重人天性的发展规律。对人才不尊重,选拔机制不合理我们很难培养出顶级科学家。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