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00:00 / 09: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13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2: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15: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4
靠右走4周前
地名趣谈: 《沈家营与石灰窑》 湖北省黄石市临江而立,长江南岸的黄荆山蜿蜒起伏。这片土地曾长期隶属于湖北省大冶县石黄镇,直至1951年新中国成立后,经国家批准正式设立黄石市,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在南方地区,以“营”为名的地名并不多见,沈家营便是其中颇具故事的一个;而“石灰窑”的由来,更与一段明代营造史紧密相连。 明朝初年,朱元璋定都应天府(今南京),随即启动皇宫营建工程。负责筹建事宜的刘伯温团队,遍寻全国甄选优质建材,最终将目光锁定在石黄镇——只因这里的黄荆山藏着“宝贝”。团队中的地质专家鉴定发现,黄荆山的岩石多为白垩纪白云质石灰岩,质地优良,是烧制石灰的绝佳原料;更难得的是,山脉紧邻长江,烧制好的石灰可通过水运直抵南京,省时省力。 基于这一优势,刘伯温团队决定在此修建三座大型石灰窑,沿长江自西向东依次命名为上窑、中窑、下窑,周边区域遂统称“石灰窑”。彼时石黄镇的石灰,名气堪比如今的华新水泥,堪称当时的“金牌建材”,不仅供应皇宫修建,更声名远播,“石灰窑”之名也随之传遍天下。后来,这里正式被命名为“黄石市石灰窑区”,承载着当地独特的产业记忆与文化印记。 令人惋惜的是,这个蕴含原生形态、历史典故与深厚文化底蕴的地名,却在后来被更改为“西塞山”。在许多人看来,这不仅是一个地名的消失,更是黄石(大冶)古老文化的断层,成为世代生活在此的百姓心中难以释怀的遗憾。 而沈家营的由来,同样与石灰运输密不可分。为方便石灰外运,人们在长江边选址修建水运码头,最终选定水深且水流平缓的区域——这里便是沈家营的前身。起初,为督导石灰的烧制与运输,刘伯温团队派军队驻守码头,当时的部队指挥官姓柏,此地便得名“柏家营”。后来柏司令年事已高,卸甲归田,朝廷派沈姓官员接任。沈司令到任后,将“柏家营”更名为“沈家营”,这一地名便沿用至今,见证着江边码头的岁月变迁。 从石灰窑的烟火袅袅,到沈家营的舟楫往来,这些地名背后,藏着黄石(大冶)昨日的鲜活历史。不忘过往,寻根溯源,方能让这些承载着乡愁与记忆的故事,在时光中继续流传。
00:00 / 02: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24: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