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21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0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
高密百年变化对比,高密通济桥旧址位于高密老县城东门外(今人民大街东风桥),东门外护城河名小康河,小康河之上的东门外桥名通济桥,通济一词出自古语,必通而后有济也。桥南北两侧皆建有石阶,初为木桥,明万历年间高密知县黄纪贤始砌石建桥,将木桥改为石桥(黄纪贤,荣县进士,明万历八年至万历十四年任高密知县),明崇祯年间高密知县曲光斗恐兵乱拆毁通济桥(曲光斗,故城县举人,明崇祯五年至崇祯七年任高密知县),后在明崇祯年间由明兵部尚书张福臻主持重建通济桥,并立重建通济桥碑,后在1969年为扩建高密人民大街而遭到拆除,在原址改建东风桥,在东风桥段南侧,小康河西侧有一段东城墙古迹今尚存,已修复,将夯土城墙用玻璃框罩着,可一观老城墙的沧桑历史。东城墙靠南一段的城墙上建有魁星阁,阁里供奉着魁星,魁星脚踩鳌鱼,一手拿毛笔,一手持墨斗,是古代文人学子顶礼膜拜的司禄主文运的神。高密东门旧址位于高密老县城东门里大街与东马道交叉口东侧,东门外通济桥西侧(今高密人民大街东风桥西侧),高密东门名星聚门,东门城楼及瓮城在第三次解放高密城时被毁坏,后城墙陆续拆除,至八十年代城墙基本拆除完毕,但幸运的是东城墙在靠近人民大街南侧一段还保留有夯土城墙,至今尚存。高密东门在明崇祯三年以前名“广惠门”,崇祯三年由明户部山西清吏司郎中单崇(高密人称“单边郎”)重修东门后并改名“星聚门”,东门主城楼为单檐歇山顶建筑,南北两侧山墙开圆窗,东门建有方形瓮城,进城需穿过两道城门方可进入城内,东门瓮城城门上建有瓮门城楼,结构较为简单,承担瞭望作用,东门瓮城城门朝向东南,与东门主城门不在一条直线上,东门瓮城的城门两侧凸出为典型元代城门制式,较为少见。进入东门后的东门里大街远处立有一座单门节孝总坊,进入东门后往北拐的感化寺前街上立有一座单门绣衣坊,为仪溥、李介二人合立。高密城墙始建于唐代,因元代蒙古人不善于攻城而拆毁城墙,遂北方古城的城墙都在元代所毁,蒙古人由北方一直攻击到南方,所到之处皆拆毁城墙,攻到南方沿海时,蒙古人发现有倭寇侵扰,城墙是很有存在的必要,于是元代朝廷下诏无城者修,所以全国古城的城墙基本都是在元代所建,高密城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由时任高密县尹秦裕伯主持重建夯土城墙,设四门,无北门,为东门、西门、南门、西南门。明嘉靖二年,莱州知府郭五常在高密窑头(今尧头)组织烧制城砖,开始用城砖包夯土墙,将夯土城墙改为砖墙。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