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中常出现的考点“选择性” 高考中对物质选择性的考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化学反应原理 ●催化剂的选择性: ●催化反应的类型:给定一组反应和特定的催化剂,要求判断该催化剂能催化哪些反应,不能催化哪些反应。例如,在有机合成中,有的催化剂可以选择性地催化加氢反应,而对其他类型的反应几乎没有催化作用。 ●产物的选择性:使用特定催化剂时,反应物可能会生成多种产物,但催化剂会使其中一种或几种产物的生成具有优势。如在某些氧化反应中,不同的催化剂会导致不同氧化产物的选择性生成。 ●反应条件对选择性的影响: ●温度的影响:改变反应温度,使反应的选择性发生变化。例如,在一些可逆反应中,升高温度可能使副反应更容易发生,降低了目标产物的选择性;而降低温度则可能提高目标产物的选择性,但反应速率会变慢。 ●压力的影响: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反应,压力的改变会影响反应的选择性。如在合成氨反应中,增大压力有利于提高反应向生成氨的方向进行的选择性。 2. 有机化学 ●官能团的反应选择性: ●不同官能团的活性差异:根据官能团的活性,判断在给定反应条件下哪些官能团会优先反应。例如,在含有羟基、羧基和碳碳双键的化合物中,当与某些试剂反应时,羧基的酸性较强,可能会优先发生反应。 ●区域选择性:在有机分子中,当存在多个反应位点时,反应会优先发生在特定的位置。如在烯烃的加成反应中,会遵循马氏规则,氢原子会优先加到含氢较多的碳原子上。 3. 离子反应 ●离子的反应顺序:在混合溶液中存在多种离子时,加入某种试剂,会按照一定的顺序发生反应。例如,向含有氢离子、镁离子、铝离子的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氢离子会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然后是镁离子、铝离子依次与氢氧根离子反应。 4. 实验探究题 ●物质分离和提纯中的选择性:在实验设计中,要求根据物质的性质差异,选择合适的试剂和方法来分离和提纯混合物,考察对物质选择性反应的理解和应用。例如,通过加入特定的试剂,使目标物质发生反应转化为易于分离的形式,而其他物质不反应或反应程度很小。 ●实验方案的评价:给定一个实验方案,分析其中试剂的选择、反应条件的控制等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有效地实现对目标物质的选择性转化或分离,考查学生对物质选择性的综合分析能力。#高考化学 #提高选择性#化学反应原理。
00:00 / 05: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
00:00 / 2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19: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2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42: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