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6
00:00 / 09: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3: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
00:00 / 03: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1: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
00:00 / 03: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8
00:00 / 09: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2: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0
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4
00:00 / 00: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
人类大脑,或者说神经系统,在面对威胁时有三种反应。其中一种是原始的“爬行动物反应”,存在于大脑下部,也就是“僵住”(当危险无法逃避,身体进入“假死”状态以求保命),这叫做“僵直反应”,包括身体静止、不被发现,以及心理上的“解离”(人在极端恐惧时会暂时与现实脱节,从而减轻痛苦)。就像当一只老鼠被猫抓住时,它会瞬间“解离”,这样即使被吃掉,也不会那么痛苦,这就叫做“僵直反应”。这是原始的爬行动物反应,但我们人类也仍然具备。 第二种反应叫“动员反应”,当肾上腺素飙升、心跳加快,人会选择“战斗或逃跑”,这是哺乳动物的“战斗或逃跑”反应,由交感神经主导。这些都是“防御状态”,而在防御状态里,大脑无法学习。 这些孩子,从母体时期开始,就承受压力或创伤,他们的大脑长期处于防御状态中,他们不是“僵住”,就是“过度动员”(为什么有些孩子表现“呆滞”有些则表现为“过动”),两种状态都让他们无法学习或适应,所以他们无法从发生过的任何事情中吸取教训,他们无法从经历中学习,只能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相同的行为,他们不是故意的,而是做不到,因为在防御状态下,大脑无法吸收信息。 学习只会发生在一种叫作“社会连接状态”中发生(感到安全、被看见、被理解时)。“社会连接状态”会激活不同的神经、面部和颈部肌肉,在这种状态下,你可以注视着别人的眼睛,你可以听见他们的声音,与他们互动,在这种连接状态中,学习与成长才能真正发生。但要想让这些孩子进入那种状态,他们必须先感觉到非常安全。 在大脑两侧的颞叶区,我们有一对“安全传感器”,就像恒温器一样,它们会不断扫描环境,判断我们是否安全,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刻评估安全,当我们感到不安时,身体会自动做出不同的反应。 问题在于,如果早期环境困难、压力大或存在创伤,我们感知安全的能力就无法正常发育,所以,有时我们会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处境中,却以为那是安全的,这就是为什么一些经历创伤的女性会反复陷入相同的不安全关系中;有时,即使环境是安全的,我们也察觉不到,因此依然无法放松。 所以,要让这些孩子真正感到安全,需要比常人更多的情感输入,更多的陪伴和信任,这就是为什么“情绪调律”(也就是共情)如此重要,没有这种情感共振,他们的痛苦就永远无法放松(安全感是学习的前提,而非奖励的结果),神经系统会一直处于防御状态#心理学知识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