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分钟视频讲解 七年级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主要内容 1️⃣《观沧海》 ⭐背景:建安十二年,曹操北上讨伐乌桓获胜,班师途中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 ⭐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操与他的两个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 ⭐这首诗以“观”统领全诗,写诗人登山观海,所见所感。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写的是诗人所见实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诗人心中所想,写的是虚景。从中亦可窥见诗人那不同常人的襟怀。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渴望一统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以诗写意,在当时群雄逐鹿的历史背景下,曹操有此抱负,不愧一代枭雄。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背景:天宝年间,王昌龄因生活小节不够检点被降职为龙标尉,作为好友的李白听说后写下这首表情同情和关切的诗歌遥寄友人。 ⭐这首诗第一句写景,通过“柳絮落尽”和“子规悲鸣”奠定了离散、悲凉的感情基调。第二句叙事,写王昌龄被贬到了偏远的地方去了,也交代了李白写这首诗的原因。第三、四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抒情,诗人将对朋友的关切和同情寄托给月亮,希望月亮把自己这份情意送到好友所在之地。 3️⃣《次北固山下》 ⭐这首诗是诗人行船停宿在北固山下,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一共有八句,每两句成一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五个字,就是五言律诗。 ⭐首联写羁旅在外的行程;颔联写船上所见之景;颈联写江上即将天亮的景象,表现出新旧更替的哲理;尾联写羁旅在外的思乡之情。考试理解性默写题要根据关键词判断,注意“海日生残夜”的“生”,“归雁”的“雁”的正确书写。很多学生容易写错这两个字。 4️⃣《天净沙·秋思》 ⭐文学常识:《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元曲,元曲分为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分为套数和小令。这是一首小令,简短精悍。作者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这首《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这首曲前三句通过白描手法选取了9种意象,描绘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暮色图。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千古名句,直接抒发了游子羁旅在外浓浓的思乡愁绪。最后两句经常考。 #七年级上册语文 #初中语文 #暑假预习 #小升初 #林林老师教语文 @DOU+小助手
00:00 / 1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26
00:00 / 03: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29
00:00 / 23: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夜雨寄北》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赏析 带译文 《夜雨寄北》学习笔记(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 一、 诗歌基本信息 诗题: 《夜雨寄北》 作者: 李商隐(晚唐) 体裁: 七言绝句 主题: 羁旅愁怀与深挚的思念。 二、 作者简介: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他的诗风独特,辞藻华美,构思新奇,尤其擅长写作“无题”诗和爱情诗,意境朦胧,情感深挚,艺术成就很高。 需要重点了解的是他的生平背景: 李商隐一生处于“牛李党争”的政治夹缝中,仕途坎坷,长期在外地做幕僚,与家人聚少离多。这种漂泊无定的经历,使他对于离别、思念和时光的流逝有着极为深刻的感受,这也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重要源泉。《夜雨寄北》正是这样一首表达羁旅之思的典范之作。 三、 整体赏析 时空交错的艺术结构: 这首诗在结构上极具匠心。它包含了三个时空: 过去(虚拟): “君问归期”(家中来信)。 现在(实景): “巴山夜雨涨秋池”(诗人所处的当下)。 未来(想象): “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三个时空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从“现在之愁”到“未来之乐”,再回到“回味现在之愁”的完美回环,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和容量。 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眼前的“实景”(夜雨、秋池)与心中的“虚境”(共剪烛、却话当时)相结合。以虚写实,用未来的欢乐来反衬当下的孤寂,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曲折深婉,动人心魄。 朴素深沉的语言: 全诗语言通俗如话,仿佛是一封家书,没有丝毫雕琢之感。然而就在这平实的语言中,却蕴含着如此复杂的时间感和如此深沉的情感,这正是李商隐诗歌“看似平常最奇崛”的高超之处。 四、 诗歌背景 关于这首诗是寄给“妻子”还是“友人”,历来有争议。但从诗中所描绘的“共剪西窗烛”这一极具家庭生活化和私密性的场景来看,多数人认为这是李商隐寄给妻子的怀人之作。当时诗人很可能在四川一带(巴蜀)做幕僚,妻子在北方(长安),故题为“寄北”。 #古诗词 #国学文化 #唐诗三百首 #和抖音一起学古诗 #初中语文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春夜洛城闻笛》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赏析 带译文 《春夜洛城闻笛》学习笔记(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 一、诗歌基本信息 诗题: 《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 李白 (唐代) 体裁: 七言绝句 主题: 思乡之情 二、作者简介:李白 时代: 盛唐 地位: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风格: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 与本诗关联: 李白一生漫游天下,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写作此诗时,他正客居东都洛阳,在繁华的帝都,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一曲笛声触动了他内心最柔软的乡思。 三、整体赏析 构思精巧,层层递进: 全诗由“闻”字生发。先写闻笛(听觉),再写辨曲(《折柳》),最后引发抒情(故园情)。从听到声音,到明白曲意,再到触动内心,情感脉络清晰自然,如水到渠成。 虚实结合,意境深远: “暗飞声”、“散入春风”是实写笛声的飘渺动感;“满洛城”、“何人不起”则是虚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夸张。这种虚实结合,将无形的笛声和思乡之情化为可感可触的意象,营造出广阔而深远的意境。 情感真挚,引发共鸣: 李白没有直白地哭诉自己多么想家,而是通过“玉笛”、“春风”、“折柳”这些美好的意象,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乡愁。最后一句“何人不起故园情”,更是将自己的个人情感升华为一种普世的情感,让千百年来的读者都能感同身受。 四、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当时李白客居东都洛阳。唐代的洛阳是仅次于长安的繁华大都市,人才荟萃,商业发达。李白此时正为实现政治理想而漫游、干谒。在这样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身处繁华的异乡,热闹是别人的,当寂静来临,一曲熟悉的、带着离别意味的《折杨柳》笛声,便轻易地穿透了诗人的心房,勾起了他对于遥远故乡(四川江油)的深切思念。这乡愁里,或许也夹杂着一些功业未成的淡淡惆怅。 #国风古韵 #唐诗三百首 #初中语文 #和抖音一起学古诗 #古诗词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夜上受降城闻笛》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赏析 带译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学习笔记(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 一、诗歌基本信息 诗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 李益 (中唐) 体裁: 七言绝句 题材: 边塞诗 【重点】 这是一首中唐时期的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的雄浑豪迈不同,它更侧重于抒写戍边将士的思乡之苦,情感基调深沉感伤。 二、作者简介 李益(约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他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曾北游河朔,多年在军幕中生活,对边塞生活和戍边将士的内心世界有深刻的理解。 他的诗风豪放明快中带着感伤悲凉,尤其擅长绝句。这首《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他的代表作,在当时就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重点】 李益有亲身的边塞经历,他的诗情感真实,能引起广泛共鸣。 三、整体赏析 这首诗是中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 意境营造的极致: 诗人用“沙似雪”、“月如霜”这两个经典的比喻,将边塞的荒凉与寒冷描绘得淋漓尽致,创造了一个辽阔、冷寂、凄清的意境。这个意境不仅是环境的,更是人物内心的真实写照。 情感抒发的普遍性: 诗歌没有描写具体的某个人,而是通过“征人”这一群体和“尽望乡”这一动作,将个人感受升华为一种普遍的民族集体记忆。它道出了所有戍边将士共同的心声,因此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 动静结合的巧妙: 前两句是静景,画面仿佛凝固;后两句因笛声而“动”,情感喷薄而出。这一静一动的对比,使得情感的爆发更具冲击力。 【重点】 与盛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相比,这首诗更多地反映了中唐时期国力衰减背景下,人们对战争、对乡愁的深沉反思与悲悯。 四、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中唐时期,唐朝国力由盛转衰,边境战事虽仍频繁,但已失去了盛唐的开疆拓土之气,更多地是防御。长期戍边、归家无望成为将士们普遍的痛苦。 个人背景: 李益本人有长达十年的军旅生涯,深刻体会过边塞的艰苦和将士们的思乡之情。这首诗正是他基于这种真实生活体验写就的,情感真挚,绝非凭空想象。 #古诗词 #国学文化 #唐诗三百首 #七年级 #初中语文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登飞来峰》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赏析 带译文 《登飞来峰》学习笔记(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 一、 诗歌基本信息 诗题: 《登飞来峰》 作者: 王安石 朝代: 北宋 体裁: 七言绝句 题材: 登高抒怀诗 重点: 这是一首富含哲理的登高诗,是北宋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二、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核心身份: 政治家与改革家。这是他理解这首诗的关键。 历史功绩: 他主持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文学主张: 其诗文风格雄健峭拔,注重说理,常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使命感。 重点: 读这首诗,不能仅仅把他看作一个文人,更要把他看作一个胸怀大志、锐意改革的政治家。诗中的情感和抱负,都与他改革家的身份息息相关。 三、 整体赏析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内涵丰富,气势磅礴。 艺术特色: 借景说理,寓理于景: 将登高的感受与深刻的人生哲理、政治抱负完美融合,毫无说教之感。 语言简洁,立意高远: 用词精炼,但表达的却是胸怀天下、高瞻远瞩的宏大主题。 象征手法,意蕴深厚: “千寻塔”、“日升”、“浮云”、“最高层”等意象都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使诗歌回味无穷。 核心情感: 全诗洋溢着一种自信、豪迈、积极进取的精神,展现了一位改革家在事业起步时,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壮志和睥睨困难的非凡气度。 四、 写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当时王安石年仅30岁,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后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登上游览了飞来峰(一说绍兴城外的飞来山),写下了这首诗。 关键时间点: 此时距离他后来入朝主持变法(1069年)还有近二十年。 背景意义: 可以理解为这是他远大政治抱负的早期抒发。此时的他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对社会问题有深刻认识,对自己的政治理念充满信心。这首诗正是他内心宏伟蓝图和坚定信念的第一次豪迈宣言。 #古诗词 #国学文化 #初中语文 #七年级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