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6
课堂随笔🖊️ 该怎么来形容这个孩子呢?教他们班已经快一年了,这个孩子在我眼里一直都是爱打瞌睡,上课永远跟不上节奏,150分的语文试卷全篇写完,能考零分!甚至连基本的常见字都不认识,我也一度认为他存在某些问题,索性每次字词听写都让他翻书跟写(即使这种情况下也会写错很多)慢慢的,对他的要求也只是每天乖乖的,上课不睡觉,尊敬老师就足够了。 直到今天晚自习,无意间问到孩子们艺术节哪些节目被选上了?(听说他们准备了四个节目)孩子们说只有刘茂能的单人舞蹈被选中了!我一下就震惊了,不敢相信的问他们是谁?孩子们很肯定的告诉我:刘茂能!是的,我无比惊讶,我从来没有想过,他会跳舞!于是就让他上台去展示,他非常热情大方的走上讲台,一改往日畏畏缩缩的形态,跳的是《广寒宫》,我也知道这个舞,女生跳的比较多一些,我没有想到他竟然会!一个男孩子(我并不歧视男生跳舞就会怎么样)一个平时连说话都特别小声的男孩子!选了这首歌!多么令我震撼啊! 台上跳舞的他好像在发光,已经沉浸在他的世界,不论是身体的柔韧度,还是整体的表现力,甚至还一直带着微笑,和平时完全不一样!等他跳完,台下的掌声不绝于耳…… 我也意识到,我忽略了学生的特殊性,也缺少一双去发掘他们闪光点的眼睛,每个学生本来就与众不同,或许他们在学习上不是那么出彩,但是他们必然有过人之处,甚至很多在我们无法了解的角落里,他们都在、一直在熠熠发光!而教育的本身也不是那一摞摞书本,一张张试卷,而是唤醒学生的长处,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能在这个世界上大发光彩,活出他们想要的精彩人生!#课堂实录 #记录校园生活 #见证成长 #教育 #师生日常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46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曹操的《短歌行》。我之所以制作这个视频,其实源于这些年网络上对曹操评价的一种微妙转向。当看到有人用“可爱的奸雄”来形容他时,我忽然意识到,我们距离那段血与火的历史已经太遥远了,遥远到可以轻松地将残酷浪漫化。 这让我想起一个朴素的道理:如果你喜欢一颗鸡蛋,何必非要认识下蛋的母鸡呢?曹操就是那只“鸡”。他的诗歌《蒿里行》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悯,《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苍茫,这些流传千古的文字确实堪称完美的“鸡蛋”。但我们要品尝鸡蛋的鲜美,就非得去赞美那只下蛋的鸡吗? 曹操作为“鸡”,实在是个太过复杂的个体——他的政治手腕与私德操守、文学才华与军事失误、宏大抱负与具体手段之间,存在着太多需要我们分开看待的张力。 我刻意将他的文学成就放在一边,专注于剖析他作为政治军事家的实际表现。这不是要全盘否定曹操,而是希望我们能够更立体地认识这个人。他确实有非凡的文学才华,但写诗的才华与治国的才能是两回事;他确实在乱世中崛起,但成就霸业的过程中的种种作为,值得我们用更审慎的眼光去审视。 当我翻阅史书,看到那些被屠戮的平民、被强征的农民、被拆散的家庭,我就无法轻易接受“可爱”这样的评价。这不是要简单地给历史人物贴标签,而是希望我们在面对历史时,能够保持最基本的人文关怀——既要看到英雄的纵横捭阖,也要听见小民的悲泣呜咽。 说到底,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希望我们在欣赏曹操留下的那些华丽“鸡蛋”时,也不要忘记审视下蛋的“鸡”本身的复杂性。历史人物的伟大与否,不应该仅仅建立在他们的文学成就或权谋手段上,更应该考量他们给那个时代带来的,究竟是曙光还是更深重的黑暗。 这或许才是我们读史应有的态度——在欣赏才华的同时,不放弃对善恶的评判;在理解复杂性的同时,不丧失基本的道德立场。 #三国 #三国演义 #曹操
00:00 / 08: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