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5
00:00 / 03: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08
00:00 / 02: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68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
00:00 / 02:08: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11: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4
1937年8月淞沪会战打响,全国各地部队陆续开赴上海。中央军12个整编德械师,以及中央教导总队进入上海,上海市民夹道欢迎。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在会战中,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22万人,伤亡9万余人 。中国军队投入73个师70余万人,伤亡25万余人 。淞沪会战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民族大义面前,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人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在这场被称为"东方凡尔登"的特大战役中,白崇禧想让桂军打出威风,6 个精锐师从广西走了两个月才到达上海,被一口气投入到了前线,结果 7天就垮了。宋子文的税警总团是一只缉私征税的非正规部队,也被投入到了淞沪战场,在苏州河以南,迎战日军最精锐的第18师团,日军7次强渡均被击退,战损比几乎是1:1,与德械师不相上下,蒋校长的中央军精锐,德械师也几乎全部投入战场,伤亡过半,主力被打残,许多黄埔年轻军官阵亡,民国海军,空军几乎全军覆没,皖军,湘军成了谢幕之战,身背斗笠,衣衫单薄的粤军和武器最差,穿着草鞋的川军前仆后继,视死如归,所以人们常说“粤军不死,川军不出”,从北方战场撤下来的东北军,晋绥军,西北军来不及休整,也马不停蹄的投入战斗。在没有制空权以及暴露在敌人舰队火力下的70万中国军队伤亡人数超过30万,牺牲了近千名军官,14位将军,大量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和军校毕业的年轻军官倒在了淞沪战场,老兵回忆说:一个师整整齐齐地上去,两天之后,就留下了几副伙食担子。
00:00 / 03: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27
00:00 / 06: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4: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日本发动“一·二八事变”的主要目的是转移国际社会对其炮制伪满洲国行为的注意力。1932年1月,日本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授意驻上海特务机关长田中隆吉,与其情妇川岛芳子策划了“日僧事件”等挑衅行为,以此为借口向上海增兵。尽管上海市长吴铁城完全接受了日方的无理要求,日军仍按预定计划在1月28日夜向闸北的十九路军发起了进攻。 面对侵略,驻守上海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 违背了国民政府当局的不抵抗意愿,毅然奋起还击。随后,由张治中将军率领的第五军(包括第八十七、八十八师) 奉命驰援,两军并肩作战。 中国军队在装备劣势的情况下,凭借英勇抵抗,给予了日军沉重打击。例如在庙行之战中,中国军队重创日军,此役被高度评价为“是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在战场上击败日军”。日军因战事不利,曾三易主帅(盐泽幸一、野村吉三郎、白川义则),并不断增兵。 1932年5月5日,中日双方签订了《上海停战协定》。这是一个屈辱性的协定,它规定中国军队不能在上海至苏州、昆山一带驻军,而日军反而可以留在一些地区,这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尽管以妥协告终,但“一·二八”淞沪抗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振奋民族精神:这是中国军队首次大规模违抗不抵抗命令,主动抗击日军,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评论称,此战使中国青年相信全国团结抗战中国将不可战胜。 推动抗日力量发展:事变后,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开始向“一面抵抗,一面交涉”转变,同时也促使国内各界进一步认识到团结抗日的必要性。 国际社会关注:战事发生在国际大都市上海,迫使美英等国出面调停,在一定程度上向国际社会揭露了日本的侵略行径。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7: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