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45
2025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展播||曲目十五:小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2007年祖宾梅塔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版本。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由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于1866-1867年 。  当时奥地利在普奥战争中惨败,人们情绪低落,维也纳合唱会指挥赫贝克邀请施特劳斯创作一部“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合唱曲,以激励民众 。受诗人卡尔·贝克诗句“你多愁善感,你年轻魅力、温和柔顺,犹如矿中闪闪发光的金子,真情就在那儿苏醒,在多瑙河旁、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旁”启发 。 乐曲由序奏、五首小圆舞曲和结尾构成 。 序奏:分两个段落,第一段是小行板,小提琴用颤音演奏出A大调主和弦,圆号吹奏出第一主题,象征黎明到来 。 五首小圆舞曲 : 第一小圆舞曲:主题A抒情明朗,充满欢快情绪,主题B轻松明快,仿佛赞美春天的多瑙河。 第二小圆舞曲:第一部分旋律跳跃起伏,情绪爽朗,后转为降B大调,优美委婉,形成对比。 第三小圆舞曲:主题A优美典雅、端庄稳重,主题B流动性强,加强舞蹈性,采用切分节奏,感觉亲切新颖。 第四小圆舞曲:主题A优美动人、富于歌唱性,主题B强调舞蹈节奏,情绪热烈奔放。 第五小圆舞曲: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转到A大调,主题A旋律起伏回荡、柔美温情,主题B炽热欢腾,形成全曲高潮。 结尾:管弦乐曲形式的结尾规模较大,再现前面几个圆舞曲的部分段落,最后在D大调上再现第一圆舞曲的主导动机结束;合唱形式的结尾简短,在热烈气氛中结束 。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已成为奥地利象征:被誉为“奥地利第二国歌”,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保留曲目之一 。 #告别2024展望2025 #新年音乐会 #新年快乐呀
00:00 / 1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76
萨蒂《裸体舞曲第一号》 法国作曲家埃里克·萨蒂的《裸体舞曲》,创作于一八八八年,由三首短曲组成。这套钢琴曲是他最著名、最具标志性的作品之一,以其空灵、宁静、略带忧郁的气质和独特的简约风格闻名于世。该曲曲名源自古希腊斯巴达祭祀太阳神阿波罗的仪式,意为“年轻人赤裸身体献上的神圣舞蹈”。灵感可能来自福楼拜的小说《萨朗波》或古希腊艺术。萨蒂通过音乐描绘了月光下裸体舞者的神秘意境。作品体现了新古典主义倾向,旋律简约却富有情感张力。这里分享的是其中的第一首,D 大调。速度标记: 缓慢且痛苦 / 忧伤的。明确设定了全曲的情感基调,缓慢、内省、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愁绪或忧郁。此曲虽然标记为“舞曲”,但其节奏极其平缓、规则,没有任何真正的“舞动”感。更像是思绪或情感的流动。它所表达的痛苦忧伤,并非戏剧性的悲怆,而是与一种纯净、澄澈的感觉紧密交织的忧郁,仿佛是看透世事的平静悲伤。这首乐曲以最少的音符,建立起一个空旷沉静,萦绕着淡淡忧伤的音乐世界。它既是萨蒂个人风格的完美体现,也是对19世纪末欧洲音乐过度复杂化倾向的清新反叛。它那纯净而难以言喻的忧郁美感,穿越时空,至今仍深深打动着每一位听众。本视频演奏者奥尔加·谢普斯(Olga Scheps,1986年1月4日-)是俄罗斯裔德国钢琴家,现居德国科隆。她自幼展现出音乐天赋,15岁便被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发掘,后随帕维尔·吉利洛夫完成学业。其演奏风格以激情与技巧著称,尤其擅长肖邦、莫扎特等古典及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古典音乐#音乐分享#钢琴
00:00 / 03: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3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07
《Freiheits-Marsch/自由进行曲》,作品号Op.226,是奥地利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乐曲,多次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被演奏,如2015年,祖宾·梅塔指挥版和2025年,里卡尔多·穆蒂指挥版,展现了其作为经典曲目之一的地位。 《自由进行曲》与《拉德茨基进行曲》创作时期相近,两曲常被并置解读,展现老约翰·施特劳斯对军乐进行曲的革新和创作力。 #约翰·巴普蒂斯特·施特劳斯(Johann Baptist Strauss,1804年3月14日一1849年9月25日),1804年3月14日出生在维也纳,1849年9月25日卒于同地。维也纳著名音乐家,“圆舞曲之父”。 与其长子小约翰·施特劳斯同名,故被称为老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Vater)或约翰施特劳斯一世(Johann Strauss I)以区别。他的祖父名叫约翰·迈克尔·施特劳斯(1727 - 1800),是一名皈依了天主教的犹太人,原来住在利俄波德斯塔特(Leopoldstadt),也在多瑙河沿岸,离维也纳不算太远。他的父亲叫弗郎茨·博尔加斯·施特劳斯(Franz Borgias Strauss, 1764年10月10日——1816年4月5日),会拉小提琴;母亲叫芭芭拉·多曼(Barbara Dollmann, 1770年12月3日——1811年8月28日),后来他们全家迁居到维也纳,老约翰·施特劳斯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学小提琴,后来从师维也纳歌剧院提琴手伊格拉茨·冯·惠利。1817年以后,他在米夏爱尔·潘配领导的流行舞蹈乐队里拉中提琴。1819年,他又到约瑟夫·兰纳的维也纳圆舞曲乐队里拉琴,有时担任指挥。1825年,他和玛丽亚·安娜·施特赖姆结了婚,生了三个儿子,这时,他离开了兰纳,自己组了一个乐队,并为这些乐队写了不少乐曲。1849年9月25日,老约翰·施特劳斯在维也纳逝世,享年四十五岁。1904年,为纪念老约翰·施特劳斯和兰纳对于圆舞曲艺术的伟大贡献,两人的遗体被移葬至中央公墓。 #施特劳斯家族,是十九世纪奥地利维也纳有名的音乐世家,主要指约翰·施特劳斯父子,即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1849)和他的三个儿子――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约瑟夫·施特劳斯(1827—1870)和爱德华·施特劳斯(1835—1916)。
00:00 / 02: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4
斗牛士步伐下的“变和弦”异国风情 🔴《斗牛士进行曲》(Les Toreadors)是法国作曲家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在歌剧《卡门》序曲中最为人熟知的片段之一 🔴这段音乐取材于歌剧第一幕末尾的合唱〈Les voici! Voici la quadrille des toreros〉,是一首充满力量与节奏感的斗牛士合唱曲 🔴作曲家将其提前置入序曲,使观众在歌剧开场前便感受到浓烈的西班牙氛围的节庆色彩 🔴音乐一开始便以 A大调的明亮音响展开,稳健的和弦进行与鲜明的二拍子节奏,犹如斗牛场上激昂的步伐 🔴强烈的铜管与弦乐齐奏突显出节日般的辉煌气氛,旋律简短而充满号角式动机,给人以豪迈、奔放的印象 🔴在结构上,这段音乐以简洁的主–属关系为核心,不断通过重复、呼应与渐次增强来营造热烈的氛围 📌然而随后的和声进行并非完全拘泥于传统的功能逻辑,而是加入了色彩性的中(变)和弦、降III级和弦( C♯大三和弦、C 大三和弦),让音乐在宏大的节奏框架中增添了戏剧性的色彩 📌半音中音关系(Chromatic Mediant):在一个给定音高中心(主音)下,两个三和弦(或七和弦)的根音相距第三音程(即大三度或小三度),但至少有一个和弦不是该主调的自然(diatonic)和弦——也就是“带有色彩性的中音关系” 📌这种关系在听感上常表现为突然的“色彩化/外来化”,而不是传统的功能性(属–主)推动 📌在浪漫主义中晚期,经常使用 chromatic mediant 来制造大跨度的色彩转折、远调穿插、异域风情 🔴比才善于结合法国歌剧的华丽写法、与西班牙民间音乐的节奏特点,使音乐充满舞蹈感和张力。 🔴此曲成为《卡门》全剧中最具代表性的旋律之一,也在独立演出时常被用作序曲或管弦乐加演曲,成为比才作品中最广为流传的片段 #古典音乐 #乐理 #和声曲式 #比才 #卡门 #斗牛士进行曲 #歌剧
00:00 / 00: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