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2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
00:00 / 0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4: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2: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6: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96
炎帝时期 神农氏部落的主要贡献:用木材制造耒耜(两种翻土农具),开创垦荒种地的行为,开始种植粮食作物,这是汉族作为农耕民族的开始。发明陶器和炊具,人们的饮食从烟熏火燎时代,前进到可煮食物时代,这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这其实也是农耕社会的重要基础硬件的突破,为粮食作物作为主食带来便利。不然,难以想象坚硬的小颗粒粮食是怎样被人们消化掉的。这些小颗粒粮食在刚刚成熟时,或将要成熟时,水分含量大,可以被人们嚼烂,可以生吃。为了储放,需要晒干或晾干粮食,如果没有这些可煮食的陶器,是不是需要泡水生吃粮食呢?也许只能这样了。可见陶器的出现是很重要的技术前进事件,可以煮熟粮食,有利于农耕社会的发展。 用石头或金属工具把坚硬的粮食颗粒砸烂或捣烂或磨烂是比较靠后的事情了,时间要比陶器煮熟坚硬的粮食颗粒靠后得多。但这也是此后的农耕社会,对粮食加工利用的一次革命,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饮食。 神农曾经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发展出了用草药治病的技术,神农也因此贡献了伟大的生命。农耕为主的社会,人口密度较大,意味着兽皮不足,缺乏皮料衣服。麻是一种指头粗的草本植物,高两米左右,其皮含有麻丝。人们就抽出麻丝,利用轮纺织布,解决了缺衣问题。麻布的衣服比较粗糙,穿起来不太舒适。人们就用蚕丝纺织布匹,这属于古时候的上等衣服。发明养蚕的嫘祖是神农氏的后代。
00:00 / 04: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3: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小优20303月前
中国历史:《华夏始祖》 在儒家学说里,“三皇五帝”是指燧人氏伏羲、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颛(zhuān)顼(xū)、帝喾(kù)、尧、舜、禹。前三位是三皇,都是创始神话中的神人,或是史前人类生活方式进迹的象征。后五位是五帝,主要是部落联盟时代的杰出人物。 大约从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就在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起源并逐渐发展。华夏民族又称“炎黄子孙”,我们共同的祖先就是炎、黄二帝。 古往今来,中国历代皇帝大多通过为黄帝设庙祭陵来象征自己的正统地位,黄帝也是中国宗族文化的标志性人物。 在《史记》中,黄帝是五帝之首。《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轩辕之丘。”讲述了黄帝始姓公孙,后改为姬姓,因为居住轩辕之丘,所以号轩辕氏的史实。 黄帝时代是洪水以前最兴盛的时代,有史料记载:“自燧人氏以迄唐、虞洪水之时,其历年虽无确数,以意度之,最少当亦不下数千年。故合而观其制作,则惊古圣之多;分而按其时期,则见初民之陋。牺、农之时,虽有琴瑟、网罟(gǔ)、耒(lěi)耜(sì),兵戈诸物,其生活之单简可想。至黄帝时,诸圣勃兴,而宫室、衣裳、舟车、弓矢(shǐ)、文书、图画、律历、算术使并作焉。故洪水以前,实以黄帝时为最盛之时。” 后来,黄帝和炎帝时期逐渐形成华夏族,因而他们都被后人视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包括一些海外华人在内的中国人也常自称“炎黄子孙”。 关于黄帝与蚩尤之战,史料中有三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黄帝在战胜炎帝之后,又擒杀蚩尤巩固帝位,所以黄帝与蚩尤之战也被视为黄炎之战的余波。 第二种说法是赤帝也就是炎帝,遭到蚩尤驱逐后,向黄帝求助,二帝联手在中冀将蚩尤擒杀。 第三种说法是蚩尤起兵进攻黄帝,兵败后被杀。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pí)、貔(pī)、貅(xiū)、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是皇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逐鹿之野,遂依附杀蚩尤。”与第一种说法相吻合。 周代《逸周书·尝麦解》记载的内容讲述了第二种说法,这也是迄今发现的关于黄帝的最早记载:“蚩尤乃逐帝,争于涿(zhúo)鹿之阿(ē),九隅无遗,赤帝大慑(shè)。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 第三种说法,见于战国的《山海经·大荒北经》
00:00 / 08: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2: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3: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