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1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0
00:00 / 01: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
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170
00:00 / 14: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5: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逍遥客9月前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西黄土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地方传统舞蹈,又称“闹红火”、“闹秧歌”、“闹社火”、“闹阳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陕西榆林、延安、绥德、米脂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绥德和米脂的秧歌最具代表性。 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陕北秧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原为阳歌,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延安府志》记载“春闹社,俗名秧歌”,说明秧歌与古代祭祀活动密切相关。陕北秧歌不仅是民间广场集体歌舞艺术,也是黄土高原上的一种狂欢形式。每年正月开始,陕北地区的人们通过闹秧歌来庆祝新年,一直持续到二月初二。 表演形式和角色 陕北秧歌的表演形式以“扭”为主要特点,即在锣鼓乐器伴奏下以腰部为中心点,头和上体随双臂大幅度扭动,脚下以“十字步”作前进、后退、左腾、右跃的走动。秧歌主要有三种角色:伞头、文武身子和丑角。伞头是秧歌队的领头人,手持伞和虎撑,寓意庇护众生、风调雨顺。文武身子负责舞蹈动作,丑角则负责幽默表演。 传承和保护 陕北秧歌于2019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绥德县文化馆获得陕北秧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绥德被誉为陕北秧歌的中心,当地的农村仍保留传统的秧歌表演程式、礼俗和风格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秧歌舞的形式和角色也有所变化,但其核心的文化内涵和表演风格得以传承。 拍摄时间 2024年10月24日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69
00:00 / 02: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