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40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003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52
00:00 / 02: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7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1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2: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3: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淘紫2月前
#健康科普 中国12位女科学家 屠呦呦,浙江宁波人,16岁因肺结核休学两年,21岁进北大,42岁以身试药,85岁获诺贝尔奖,94岁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她创制出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2019年还被BBC评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与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阿兰·图灵这三位杰出的科学家并列。 青蒿素:中国献给世界的生命礼物 在人类与疾病漫长而艰苦的斗争历程中,青蒿素的发现无疑是一座熠熠生辉的里程碑,它是中国智慧与科学精神的结晶,更是中医药对全人类健康事业的伟大馈赠。 疟疾,这个古老而致命的疾病,长期以来一直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隐患。在青蒿素出现之前,全球每年约有4亿人感染疟疾,至少100万人因此失去生命 ,非洲、东南亚等地区的人们深受其害。在上世纪60年代,传统抗疟药物如奎宁和氯喹因疟原虫产生抗药性而药效减弱,疟疾发病率急剧回升,研发新的抗疟药物迫在眉睫。 1969年,屠呦呦临危受命,担任国家“523”抗疟药物研究项目科研组组长。她和团队成员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走访民间老中医,收集了2000多个方药,编辑成《疟疾单秘验方集》。在对大量中药进行筛选和实验后,青蒿进入了他们的视野。然而,初期的研究困难重重,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始终不理想。 转机出现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其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让屠呦呦敏锐地意识到,传统的煎煮方法可能破坏了青蒿的有效成分。她大胆创新,采用低沸点的乙醚提取青蒿素,经过191次艰苦卓绝的实验,终于在1971年10月获得了对疟原虫抑制率达到100%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1972年,屠呦呦团队成功分离出青蒿素单体,并通过以身试药验证了其安全性,为后续的临床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青蒿素的诞生,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全球抗疟的道路
00:00 / 04: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