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1
00:00 / 0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6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2: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馆中四十分 ~甲午海战博物馆参观观后感 午后一时十分,秋阳斜斜切过陈列馆的钢骨门扉,像利刃剖开百年的沉默。序厅的阴影里,"国殇·1894-1895"几个字沉如铁锚,先将脚步钉在历史的门槛上。 展区的光调得很低,每一件文物都在呼吸。18.7吨的定远舰铁甲静静矗立,弧面上的弹痕仍嵌着黄海的盐粒,那是2020年黄海海战纪念日出水的忠魂物证。不远处的济远舰主炮锈迹斑斑,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的铭牌依稀可辨,曾代表东亚第一的锋芒,如今只剩冰冷的重量。最动人心的是两枚小木牌,"来远三等水手于盛元"的字迹浅浅,却让千名无名水兵从历史的数字中站了出来。 一时三十分,走到英烈墙前。丁汝昌"吾身已许国"的绝笔仍带墨痕,刘步蟾"苟丧舰,必自裁"的誓言凝在炸舰的火光里。邓世昌与"太阳"犬共沉的决绝,林永升中弹破脑的壮烈,杨用霖吟诵"人生自古谁无死"时的枪声,在展板间交织成慷慨的绝响。墙上的照片从北洋海军成军的荣光,滑向威海卫合围的绝境,四十年心血终成断壁残垣。 一时五十分,在"警钟长鸣"展区转身。窗外的刘公岛碧波如镜,与馆内《马关条约》的抄本形成刺目的对照。当脚步踏出馆门,海风卷着潮声扑来——那声音里,既有沉舰的呜咽,也有新生的涛音。四十分的驻足,原是为了让百年的伤痛,都化作前行的清醒。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5: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0
00:00 / 0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3: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
00:00 / 02: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