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3: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懷樸廬1月前
华夏文明数理思想的发展脉络 华夏文明的数理哲学思想,其源甚古,其流甚长,呈现出一种清晰而有序的演进脉络,层层累积,终在有周一代成为大厦。这一切的源头,始自伏羲氏。他仰观俯察,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标志着“八”这个数理观念的最初确立,用以划分和象征宇宙的基本构成。更为重要的是,他所传的“十言之教”,其核心实为八卦之名再加上“消”、“息”二字。“消”意味着消退与衰弱,“息”代表着生长与兴盛,这组概念动态地描述了势力增减转化的根本规律,成为后世“阴阳”哲学思想的直接雏形。 其后,黄帝承前启后,发明了“阴阳五行”体系,此处的“阴阳”正是对伏羲“消息”观念的抽象化与哲学化提升,从具体的消长现象上升为概括万物对立统一属性的最高哲学范畴;而“五行”(水、火、木、金、土)则引入了一种描述万物生克循环关系的全新数理模型。与此同时,黄帝还发明了“十二律吕”测地气以循天道,并定十二姓。这“十二”数理观念源自先民对天象的观测——一年大约十二个朔望月,或源自于岁星(木星)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与之相伴的,是用于计时的干支(十天干,十二地支)系统开始成熟,黄帝史官仓颉“造字定法,文书纪事”便从“甲子”开始。尧舜时代的“天下十二州”划分观念,正源于对“十二”这个数理模型的运用。 及至大禹时代,数理思想再次发生关键演变。大禹在治理洪水、重整疆土后,基于一种新的受“洛书”启发的“极数”理念——即“九”为至高、至阳、至大的完数,并将“阴阳”发展出变数六(老阴)、七(少阳)、八(少阴)、九(老阳)的观念。同时将原有的“十二州”整合划分为“九州”,此举并非简单的区域缩减,而是用一种更精炼、更具概括性的数理模型来重新规划天下秩序,象征着一种哲学上的升华。他所作的《洪范九畴》,系统阐述了治理天下的九类根本大法,从而将“九”这一极数观念从地理空间扩展至政治哲学与宇宙秩序的层面,使之成为一个代表终极、完备与和谐的崇高符号。 最终,这一切璀璨的思想源泉,经过《连山》、《归藏》的发展,悉数汇流归于《易经》这座宏大的哲学思想殿堂。《易经》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集大成工作。它将伏羲的八卦符号与“消息”之机、黄帝的阴阳五行与干支时空循环之律、大禹的极数九之理念,全部熔铸于一炉,捏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卦爻象、卦爻辞以及《易传》的哲学阐释,《易经》构建了一个无所不包的数理哲学体系,用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演变与转化规律。
00:00 / 03: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3: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3
00:00 / 1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6: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4: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7
00:00 / 04: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