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62
00:00 / 08: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3: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原始人发现了火。 原始人用火的三个阶段,是人类从“被动依赖自然”到“主动掌控自然力”的关键跨越,每个阶段都有清晰的行为特征和核心突破: 第一阶段:被动利用自然火(约170万年前-数十万年前) 这是人类与火的“初次相遇”,核心是“只敢用、不会存”,完全依赖大自然的“馈赠”。 - 火的来源:唯一火种是自然火,比如闪电击中枯木引发的森林火灾、火山喷发后岩浆引燃的植被火、甚至干燥季节因阳光暴晒聚焦引发的自燃火。 - 人类行为:早期人类(如我国元谋人、蓝田人)最初对火充满恐惧,只会远远躲避。直到火灾后,他们偶然发现被火烧过的动物尸体(如鹿、兔子)不仅没有腐臭,反而肉质变软、更易咀嚼,还能驱赶蚊虫;同时,火能让寒冷的山洞变温暖,让夜间出没的野兽(如剑齿虎)不敢靠近。于是,他们开始尝试在火灾现场附近停留,利用未熄灭的余火取暖、烧烤食物,但不会主动去维持火种——一旦火自然熄灭,就只能等待下一次自然火的出现,像“守着偶然出现的‘温暖礼物’”。 - 关键意义:人类第一次意识到火的“有用性”,打破了对火的纯粹恐惧,为后续利用火奠定了认知基础。 第二阶段:主动保存人工火种(约数十万年前-数万年前) 这是人类与火的“深度绑定”,核心是“会保存、能持续用”,实现了对火种的“初步掌控”。 - 核心突破:随着对火的认知加深,人类(如北京人)发现“火种熄灭太可惜”,开始主动学习保存火种,这是人类第一次对自然力进行“人工干预”。 - 保存方法:他们会选择干燥、避风的地点(如山洞深处),用耐火的石头围成“火塘”(最早的“简易火炉”),把燃烧的树枝、干草放在火塘中,然后在上面覆盖一层干燥的苔藓、树叶或缓慢燃烧的木炭——这些物质燃烧速度极慢,能让火种保持“阴燃”状态(像农村灶膛里的“火炭”,看着没火苗,却一直有热量)。需要用火时,就往火塘里添新的干柴,吹口气让火重新旺起来;外出采集、狩猎时,还会派专人留守看管火种,或携带燃烧的树枝(用湿泥包裹一端防熄灭)转移火种。#原始人#火种
00:00 / 05: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0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燧人取火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神话故事,讲述了燧人氏发明人工取火的过程 。 传说在远古时期,人们还不知道如何使用火,只能生食草木果实和鸟兽之肉,生活非常艰苦。有一位名叫燧人氏的智者,他看到族人饱受冻饿之苦,决心找到一种能够获取火的方法。 一天,燧人氏在山林中行走时,看到一只山雀用尖锐的喙不断啄击干枯的桑树干,树干竟冒出了细微的火星。他受到启发,立刻折下一段干燥的桑树枝,又找来一根坚硬的柘木,将柘木一端削尖,抵在桑树枝上,双手紧握柘木不停旋转。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终于成功钻出了火。 还有一种说法是,燧人氏漫游到了一个叫遂明国的地方,那里终年不见天日,有一棵名叫遂木的火树,屈盘起来有一万顷地那么大。他在大树下休息时,看见许多像鸮样的鸟,在树枝间用嘴啄木,每啄一下,就有灿然的火光发出。燧人氏从中感悟到了钻木生火的道理,于是试用小树枝来钻火,果然钻出火来。 燧人氏将钻木取火的方法教给了族人,还教会大家用火烧煮食物、取暖、照明等。火的使用,使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对人类的进化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们感念燧人氏的功绩,尊称他为“火祖”或“燧皇” 。#神话故事 #神话 #原创视频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2: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