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1
00:00 / 01: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0
教育海3周前
净觉如镜长明灯 不遮觉性即圣贤 二六时中禅寂定 定慧三昧自光明 💝💝💝💝💝💝 光明可破大千影 不住幻影不迷沉 恒安空性恒清宁 无私无我无念心 💝💝💝💝💝💝 无心无念无知见 妄幻情境梦泡影 幻起幻灭恒无住 毕竟空性恒光明 💝💝💝💝💝💝 这首禅意盎然的诗作以明镜、灯光为喻,直指心性本源,展现了修行者澄明通达的境界。让我们一同品味其中的智慧清辉: --- 第一境:觉性常明 "净觉如镜长明灯"——心灵若拭尘的明镜,觉悟如不灭的灯烛 "不遮觉性即圣贤"——当觉性毫无遮蔽,凡人即是圣贤 日夜禅寂中定慧等持,三昧光明自然流露,恰似《楞严经》"净极光通达"的写照 第二境:破幻归真 智慧光明能照破三千大千世界的幻影 不驻留于表象,不沉迷于虚妄 安住空性获得永恒宁静,无我无念方见本心 第三境:真空妙有 超越概念分别,知见消融于觉性 识得万境如梦中泡影 任幻象生灭来去,心恒安住不动 终究回归那如满月般圆满寂照的本来光明 --- 诗中三次出现的💝符号,仿佛标记着修行路上三重证悟的关隘:从打磨心镜(戒),到照破幻相(定),最终融入大光明藏(慧)。这种层层递进的安排,恰合《六祖坛经》"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究竟洒脱。 最令人回味的是"恒无住"与"恒光明"的相映成趣——正如《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正是在不执着任何境界的当下,自性光明自然显现。这种动态的平衡,正是般若智慧最生动的体现。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欣赏古诗。放翁这首诗以少年与老年对比开篇,抒发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自身才情的自信。 诗意:少年时跋涉万里跨越山河,年老时面对秋风感慨良多。草书之妙与诗情依旧未减,若没有明镜映照,又该如何自处? 首句展现了诗人青少年时的豪情壮志,他曾跨越山河投身军旅或游历四方,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理想的追求。次句笔锋一转,从秋风为意象,烘托出晚年心境的苍凉。秋风常被视为岁月的象征,诗人在此借秋风抒发对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感慨,凸显出人生的沧桑变化。“草圣诗情元未减”诗人自称草书与诗情依然不减,表面上是自矜才情,实则是隐含着无人赏识的落寞。放翁一生以诗名世,晚年虽退居乡野,但对诗歌的执爱和对自身才情的自信并未消减。然而末句“若无明镜奈君何”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既指实际的老态需要镜子才能看得清,更暗喻缺乏知音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这里的“明镜”既是现实中的镜子,也是诗人自我反思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自我认知和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但意境深远。诗人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从少年壮志到老年感慨的生命轨迹,浓缩了他一生的抱负与遗憾。秋风意象的运用与“明镜”的隐喻相得益彰,使这首小诗成为反映陆放翁晚年心态的经典之作,体现了他诗歌“豪华落尽见真淳”的艺术境界。 #每日古诗词 #中华文化传承
00:00 / 0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5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