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
00:00 / 0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2
🌧️【济南暴雨:极端天气下的城市考验与气候警示】 2025 年 7 月 7 日,济南遭遇入汛最强降雨,市中区等 3 小时降雨超 50 毫米,局地短时雨强 30 毫米 / 小时,伴 10 级大风和冰雹。市区积水超 30 厘米,经十路等主干道瘫痪,打破 7 月单日降水极值,凸显气候异常常态化。 ⏳【成因简析】 气候失衡:全球升温致副高北抬,华北冷暖空气交汇,水汽输送增 30%;北极涛动负位相强化动力支持,极端降水频率较 20 世纪末增 40%。 城市因素:建成区扩大 1.8 倍,硬化地面占比超 70%,渗透率不足 15%;老城区管网沿用 50 年代标准,老化率 45%,难承此次雨强。 📜【主要影响】 交通:23 处隧道、17 座立交桥封闭,全警疏导仍难缓拥堵。 设施:2.3 万户停电,小清河超警戒水位,沿岸居民转移。 生态与经济:南部山区农作物减产 30%,损失超 2 亿元;保险赔付预估增 60%。 🔭【应对措施】 智慧防汛:“防汛一张图” 整合 1200 个监测点,预警响应缩至 15 分钟,核心区首现 “零积水”。 工程升级:4000 公里管网清淤,试点海绵城市(透水铺装吸 80% 初期雨水),引德、日技术建蓄水池与深层隧道。 🚨【气候警示】 WMO 预警:若升温超 1.5℃,华北极端降水频率将增 70%,2030 年济南内涝风险或升 45%,暴雨成 “新常态”。 #济南暴雨 #极端天气 #城市内涝 #气候变化 #防汛体系
00:00 / 03: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
00:00 / 00: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2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0: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
00:00 / 00: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09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11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5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24
2025年秋季黄淮海地区秋收因降雨偏多,需重点关注 2025年秋季,黄淮海地区(涵盖河南、山东、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及河北南部等主产区)秋收因持续强降水引发高度关注。这场罕见的“北多南少”降水格局中,该区域成为核心受灾区——河南9月16日以来平均降水量221.4毫米,较常年偏多3.5倍,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山东平均降水246.5毫米,偏多269%,刷新1951年历史纪录;陕西南部、山西南部等多地降水日数超20天,日照偏少5至9成,土壤过湿、局部积水的困境贯穿整个秋收季。 持续阴雨直接冲击秋收进程与作物品质。玉米、花生、大豆等作物因土壤水分饱和,农机下田困难,收获进度普遍滞后10%至15%;已收作物因阴雨无法及时晾晒,霉变、发芽风险激增,部分区域玉米霉变率超5%。更严峻的是,土壤过湿导致冬小麦播种受阻,茬口紧张,部分地块需推迟至10月下旬甚至11月初播种,可能影响来年苗情。 面对危机,多方联动展开“抢收保卫战”:河南投入20万台机械抢收,设置2900个烘干中心;山东、安徽等地农业农村部门联合气象部门发布预警,指导分类抢收;农业农村部紧急协调跨区机具支援,公布2114个烘干点信息。这些措施虽有效缓解损失,但仍难完全对冲减产风险。 黄淮海是我国小麦、玉米主产区,产量占全国秋粮1/3以上。此次秋收受阻不仅关乎当季粮食供应,更可能通过冬小麦播种延迟传导至下季。其特殊性在于,这是一场“典型气候异常”与“主产区脆弱性”的叠加——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降水频率增加,而黄淮海地势平缓、排涝设施历史欠账,放大了灾害影响。 关注这一区域,既是应对当前“抢收保粮”的紧迫需求,更是为长期气候适应积累经验。短期看,10月下旬天气与冬小麦适播期管理是关键;长期需加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烘干能力、推广抗逆品种,方能在“北多南少”的降水新常态中筑牢粮食安全底线。
00:00 / 02: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