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7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
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0
【有趣的艺术】世界名画《查理一世行猎图》🖼️暮色漫过英伦的草地时,安东尼·凡·代克将查理一世的身影定格在画布上。这位国王刚结束狩猎,玄色礼帽压着微卷的发丝,银红相间的华服衬得身姿挺拔,右手支着手杖,左手轻按腰间佩剑,神情里藏着贵族的高傲,又掺着几分温文——仿佛不是威严的君主,只是暮色中享受片刻松弛的绅士。 🌟身后的侍臣与马匹隐在大树阴影里,轮廓模糊得像被暮色揉过,唯有远处湖面泛着微光,与天边残存的夕阳晚辉相映。画家把地平线压得极低,让查理一世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空间,卡拉瓦乔式的“酒窖光线”又巧妙地将目光引向他:衣料上的光泽、云层间漏下的光,都用细腻笔触细细勾勒,连马靴的明黄都成了画中跳跃的亮色。 🌟这抹亮色下藏着隐秘的语言:手杖是王权的象征,插在腰间的手套透着自信,右下角的拉丁语题字更是直白的宣告。可那过于端正的姿态,又似暗合着命运的隐喻——多年后,这位国王终会从权力的顶峰跌落,走向断头台。 🌟如今这幅画静卧卢浮宫,褪去了政治宣言的重量,只剩艺术的余温。它不仅是凡·代克的巅峰之作,更像一面镜子,映着17世纪英伦的暮色,也映着肖像画艺术里,权力与美感交织的永恒魅力。#名画欣赏 #世界名画 #查理一世 #斯图亚特王朝 #遇见艺术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4: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619
假如拿破仑成功入职英国皇家陆军 1793年的拿破仑,大概是科西嘉“失业青年”的典范——政治动荡让他丢了家,口袋比脸还干净,连喝杯咖啡都得琢磨半天。走投无路时,他盯着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画像,一拍大腿:“要不,去对岸混个编制?” 于是一封求职信漂洋过海,字里行间全是“求收留”的恳切:“陛下,我会打仗、懂战术,给个军官职位就行,待遇好商量!”可惜这封信比漂流瓶还惨,直接沉进了英国宫廷的文件堆,连个“已读不回”都没捞着。 咱不妨开个脑洞:要是乔治三世当时翻到了这封信,一拍龙椅:“这小伙子看着行,录用!”后果简直不敢想—— 拿破仑穿着英国红制服,可能会在早餐时跟同僚吐槽:“你们这下午茶太耽误练兵了,不如改成速溶咖啡?”打胜仗后,他说不定会把战利品里的葡萄酒,全换成英国啤酒;甚至可能在议会辩论时,操着一口带科西嘉口音的英语,跟议员们掰扯“军费该怎么花才合理”。 最绝的是,后来欧洲压根不用打那么多仗了——毕竟拿破仑都成了英国“打工人”,还跟谁打去?说不定他最后还能混个爵位,退休后在英国乡下养养马,写本回忆录叫《我在英国皇家陆军的那些年》,封面印着他穿红制服敬礼的样子,底下标一行小字:“曾经差点征服欧洲,后来爱上了炸鱼薯条。”#历史故事 #历史知多少 #历史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666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66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6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他是谁?他的画像竟被英国国王挂在卧室! 三百多年前的清朝康熙年间,南京有个叫沈福宗的读书人。他跟着一位叫柏应理的比利时传教士去了欧洲。 1681年,25岁的沈福宗从澳门出发,经过南洋,绕过非洲最南端,经历一年最后在葡萄牙靠岸。到了欧洲后,沈福宗去了很多国家:葡萄牙、意大利、法国、英国,还有荷兰和比利时。 在法国,沈福宗见到了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这是历史上有记录的第一个见到法国国王的中国人。路易十四对沈福宗很感兴趣,问了他很多关于中国的事。 沈福宗曾在法国凡尔赛现场展示汉字的书写与筷子的使用,也在法国图书馆协助整理和分类大量的中文古籍藏书,填补了西方学术界对中国文献的认知空白。 他把随身带的《大学》《中庸》《论语》这些书的拉丁文翻译本送给了路易十四。这些书后来在法国出版,成了欧洲学者了解中国思想的重要资料。 离开法国后,沈福宗又去了英国。英国国王詹姆斯二世专门请宫廷画师给他画了一幅全身像,至今还在英国温莎城堡里挂着。 在英国,沈福宗去了牛津大学,帮助英国学者海德整理图书馆里大量的中文书籍。 他给海德讲解中国的文字、象棋和围棋,还 介绍了两种中国民间游戏升官图”和“杨六四 捍”。海德后来把这些内容写进了书里,让更多欧洲人知道了中国的文化。 沈福宗在欧洲待了近十年,在1692年坐船回国的路上,经过非洲东海岸时染病去世,才36岁。 沈福宗在中国史书上没留下名字,但他被写进了欧洲的书籍。他带去的中国书籍,他展示的中国生活方式,让当时的欧洲学者第一次比较全面地接触到中国文化。德国思想家莱布尼茨、法国作家伏尔泰,都读过他带去的书,对中国哲学评价很高。 可以说,沈福宗无意中成了中国文化向欧洲传播的一座桥梁,也让欧洲在启蒙运动时期多了一面看世界的镜子。 #清朝 #沈福宗 #传教士 #万物皆可种草搜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4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