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1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4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8
 邻里矛盾引刑事风险!公安制止后冲突未止,该定寻衅滋事还是故意伤害?邻里纠纷经公安制止后仍涉刑,区分寻衅滋事罪与故意伤害罪,核心在主观故意与客观行为的差异,结合犯罪构成四要件可清晰界定: 一、客体要件:法益指向不同 - 故意伤害罪:仅侵犯特定个体的身体健康权,比如纠纷后一方故意殴打邻居致伤,伤害对象明确,不涉及公共秩序。 - 寻衅滋事罪:侵犯社会公共秩序,即便针对特定邻居,但其行为(如多次辱骂、损毁社区财物)已扰乱周边居民生活安宁,影响不特定多数人。 二、客观要件:行为特征有本质区别 - 故意伤害罪:需针对特定对象实施伤害行为,且造成轻伤以上结果(入罪关键)。例如公安制止后,一方为报复再次找到邻居,用工具将其打成轻伤,行为直接指向特定人,以造成身体伤害为目标。 - 寻衅滋事罪:多为无事生非、借故生非的“骚扰型”行为。比如公安调解后,一方为“争口气”,多次在邻居家门口扔杂物、吵闹,即便未造成轻伤,但严重破坏社区秩序,即可构成本罪。 三、主观要件:故意内容是核心区分点 - 故意伤害罪:主观是直接故意,明确追求“造成他人身体伤害”的结果。比如纠纷中,一方刻意选择棍棒等工具“教训”邻居,仅想伤害对方身体,无扰乱秩序的意图。 - 寻衅滋事罪:主观是寻求刺激、逞强耍横的故意,闹事是手段,目的是发泄情绪、彰显自身。比如公安制止后,一方为“不丢面子”,在社区内辱骂邻居、砸公共设施,意图通过闹事扰乱秩序。 四、主体要件:要求完全一致 两罪主体均为年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邻里涉事方只要符合该条件,都可能成为犯罪主体,无特殊身份限制。 综上,公安制止后的邻里涉刑案,若以“伤害特定邻居身体”为核心且致轻伤以上,大概率是故意伤害罪;若以“闹事逞强”为目的,即便未致轻伤但扰乱社区秩序,则更可能构成寻衅滋事罪。
00:00 / 02: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2: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5: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