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66
00:00 / 01: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0
第116集#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古诗解析 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代表作,被誉为“山水诗中羁旅愁思的典范”。 创作背景:此诗是孟浩然漫游吴越时所作。当时他远离家乡,途经建德江,因天色已晚停泊江边过夜,触景生情,写下这首抒发羁旅孤独与思乡之情的诗。 诗句解析:“移舟泊烟渚”,开篇点题,交代了诗人划船停靠在烟雾笼罩的小洲边,“烟渚”营造出宁静又略带朦胧的氛围,为“愁”埋下伏笔。“日暮客愁新”,“日暮”点明时间,傍晚本是家人团聚时刻,而诗人独自在外,暮色触发了他的孤独感,“新”字说明愁绪是被眼前暮色“唤醒”,并非早已累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原野辽阔空旷,天空仿佛比远处的树木还要低,以原野的辽阔反衬人的渺小孤独;江水清澈,水中的月影仿佛主动靠近孤独的诗人,以“月的亲近”反衬“人的孤寂”。 艺术特色:全诗以羁旅行踪为线索,构建了“入境—生愁—寄愁”的情感逻辑,层次丰富。诗人运用了极简的意象群,如“移舟”“泊烟渚”“野旷”“江清”等,构建出“淡而有味、空而不虚”的意境。同时,“移”“泊”“低”“近”等动词的精妙运用,成为唐诗炼字的经典案例。此外,诗歌还运用了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移舟”是动,“泊烟渚”是静;“野旷天低树”是实景,“客愁新”是虚情,使意境更显深远。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描写建德江傍晚的“烟渚”“日暮”“野旷”“江清”“月影”等景物,借景抒情,既展现了秋江暮色的宁静优美,又含蓄表达了诗人作为“羁旅之客”的孤独寂寞与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学古诗 #和抖音一起学古诗 #小学必背古诗
00:00 / 00: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45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60
《日暮惜别》 文/中山 夕阳吻碎浪,金辉透晚霜。 云舟沉远幕,雁字入苍茫。 【赏析】 此诗以极简笔墨勾勒寒秋别绪,二十字间尽显时空纵深与情感张力。 首句「夕阳吻碎浪」 以“吻”字将落日拟人,柔情中见决绝,“碎”字既摹写浪尖金光迸溅之态,亦暗喻圆满的破碎,为全诗奠定温存与刺痛交织的基调。 次句「金辉透晚霜」 “透”字如诗眼,光不再流于铺染,而是如刃刺穿寒雾,在霜晶中凿出凛冽的辉煌。暖色与冷质在此激烈交锋,揭示离别时刻甜蜜与忧伤并存的本质。 第三句「云舟沉远幕」 “云舟”虚写暮霭中渐隐的孤帆,“沉”字以缓慢而坚定的动势,勾勒出思念坠入无边夜色的轨迹,所有挽留皆在此刻失重。 结句「雁字入苍茫」 雁阵裁天而过,以天空的笔迹为离别作注;“入”字完成从有形到无形的终极消解,将前三句的光、舟、雁尽数湮没于天地之问,余音与暮色一同无限蔓延。 全诗意象层层递进:从浪尖碎金到霜中透光,从云舟沉落至雁阵湮没,在“吻”的温热与“透”的锐利之后,“沉”“入”二字完成诗意的永恒沉降。这不仅是友人的惜别,更是与一段时光、一种心境的郑重告别。 此作可视为现代绝句的典范:既承继“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古典意境,又以“透晚霜”的陌生化修辞撞击出新声。在夕光、寒霜、孤舟、雁阵的四重奏中,终以《日暮惜别》为题,为这场秋日离别完成了美学的永恒定型。 二零二五年寒秋定稿于中山书屋 归卷于《朝花夕拾》 #每日分享 #原创诗词 #朝花夕拾 #日暮惜别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