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看风景需要审美吗 和感受艺术作品不同,似乎在感受风景上,人人平等,没有什么专家或者业余群众的区别。似乎在自然面前,审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实在多余。 如果非要像美学家那样矫情一下, 18世纪的爱尔兰人埃德蒙·伯克会从生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这是我们的神经系统被自然景物激活后的反应,比如观看高大的山峰时产生美感,是因为那一刻,我们的杏仁核和伏隔核同时被激活。 德国人康德可能会说,我们面对落日时产生的感受,来自我们想象力的无力,而理性让我们思考诸如“时间流逝”、“永恒”、“美好短暂”之类,正是我们的这种“自由意志”,才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美”。 20世纪的海德格尔则会从存在主义的观点来解释美感的产生:之所以你能感觉到美,那是因为,你和落日不是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关系,而是因为你感受到你和落日“共同存在同一个世界”。在你和落日互相凝视的过程,让你找回你和世界最本真的联结。你看到的不是落日,而是风景中突然浮现的自己。 突然想到了李白看到落日时的感叹:“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温庭钧“斜晖脉脉水悠悠,断肠白蘋洲”,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还有苏轼的“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似乎一个比一个矫情。他们看到的落日,难度和我看到的,不是同一个太阳? 想到这里,我似乎又相信了和欣赏艺术作品一样,面对自然,我们的感受能力,也是有优劣差异的。夕阳面前,似乎也做不到人人平等。审美这事,不学还真不行。 #艺术 #美育 #审美 #美术教育 #旅行 @MUMA艺术学院
00:00 / 0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