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1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87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7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0
第二百零二集 祸起节度 上集咱们说到,杨国忠兼任剑南节度使。那么节度使是个什么官职,它是怎么来的呢? 话说节度使这个名字就是唐朝才有的。从唐高祖李渊一直到唐高宗李治,包括后来的武则天,大唐王朝一直都在开疆扩土,出兵打仗,打的周边都闻风丧胆。终于把疆域面积扩展到最大了,可是你打下来的江山,你得守得住啊。你不能指着被你打趴下的外族永远都老老实实的,尤其是北边的游牧民族,他们就是靠打家劫舍活着的,你得随时都防着他们来打砸抢啊,所以唐朝在边疆地区就得驻兵啊。皇帝把大量的军队放在边疆驻守,保卫国土安全。可是这样一来,军队的花销可是太大了。人吃马喂让大唐王朝每年的财政支出捉襟见肘。钱不够花了,就得裁军呗。朝廷把相对太平点儿的地方的军队就取消了不少。可是外族的打砸抢可不会停,他们时不时的就来到唐朝的土地上烧杀抢掠。这时朝廷就得先征兵,再任命将领带兵打仗。任命的将领得把刚征来的兵训练好啊,还得花时间搞定粮草供应,马匹装备。等一切都弄利索了,敌人早就吃饱喝足,抢劫一通,然后跑的无影无踪了。所以现征兵这个办法也行不通啊。就还得在边境驻守军队。朝廷干脆就派个常驻将领去边境待着,熟悉敌人的情况,摸清敌人的路数,然后看情况招募军队,训练成熟,以防敌人侵略。哎,派到边境的这个将领就叫节度使。就相当于皇帝派到边疆,调节调度军队的大使。在唐睿宗李旦当皇帝的景云二年,李旦任命贺拔延嗣为河西节度使。从此,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名称。 到了李隆基当皇帝的天宝年间,全国的边境线上一共有了八个节度使。这八个节度使都按照边防的需要,自己确定所需军队的数量,然后上报朝廷征兵。朝廷不清楚边疆的情况啊,就只能听从节度使的安排,照方抓药。那这节度使的权力可就大了,他说招多少兵就招多少兵,他说招谁就招谁,而且这些兵都相当于现代的雇佣兵啊。他们当兵是为了赚钱的。他们赚钱的多少,都取决于节度使的决定。很多士兵都是终身从军,甚至一辈传一辈,世代以军旅为家。节度使掌控着他们的赏罚权力、升迁权力甚至生杀权力。这就相当于士兵不是国家的兵,都是节度使自己的兵了。这样一来,节度使还只是靠这些兵跟着他们打敌人吗?节度使岂不掌握了威胁朝廷的本钱了吗?#知识分享 #涨知识 #历史 #故事 #人物故事
00:00 / 02: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5
00:00 / 03: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30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2
司空见惯。唐朝中期,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刘禹锡,他才华横溢,却因性格耿直、敢于直言,得罪了朝中权贵,多次被贬官到地方任职。一次,刘禹锡被贬为苏州刺史,当地有位名叫李绅的官员,曾担任过“司空”这一官职(唐代司空为高级官职,主管工程建设等事务)。李绅早就听闻刘禹锡的诗名,两人又同为官员,便常常邀请刘禹锡赴宴饮酒,切磋诗文。李绅家境富裕,每次设宴都极为奢华,不仅有珍馐美味,还会请歌女前来演奏乐曲、翩翩起舞,为宴席增添乐趣。刘禹锡起初对这样的排场有些不适,毕竟他平日生活较为简朴。但随着赴宴次数增多,他发现李绅的宴席总是如此,歌女献艺、丝竹之声也成了宴席上的常态。一日,李绅又设盛宴款待刘禹锡。酒过三巡,歌女们再次登场,舞姿曼妙,歌声婉转。刘禹锡望着眼前熟悉的场景,联想到自己仕途的起伏,以及官场中常见的奢靡之风,心中感慨万千,当即提笔写下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这样的歌舞场面,李司空(指李绅)早已看惯,觉得只是平常小事;可我这个苏州刺史却为此感慨不已,愁肠欲断。诗句既点出了李绅日常的奢华生活,也暗含了刘禹锡对官场风气的无奈。后来,人们从“司空见惯浑闲事”这句诗中提炼出“司空见惯”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事或某种现象十分常见,已经让人觉得不新奇了。
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八百孤寒 八百孤寒: 在唐朝时期,有一位名叫李德裕的太尉,他非常重视人才,尤其是那些出身贫寒但才华横溢的读书人。李德裕深知这些人在社会中往往缺乏资源和机会,因此他时常提拔和帮助他们,让他们有机会进入官场,实现自己的抱负。 这些贫寒的读书人,因得到李德裕的赏识和提拔,对他充满了感激之情。他们深深地爱戴这位太尉,将他视为自己的恩师和知己。然而,好景不长,由于政治斗争的残酷,李德裕被贬谪到了遥远的南荒之地。 当这个消息传开时,那些曾经受到李德裕提拔和帮助的贫寒读书人无不感到悲痛和惋惜。他们深知李德裕的才华和为人,也明白他的遭遇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于是,他们纷纷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李德裕的思念和同情。 其中,有一位诗人,他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那些贫寒读书人得知李德裕被贬谪后的悲痛心情。他们如同失去亲人的孤儿一般,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哀伤和泪水。他们纷纷向南遥望,希望能够看到自己的恩师李德裕早日归来。 “八百孤寒”这个典故用来形容那些出身贫寒、在仕途上无人援引的读书人。这里的“八百”是一个泛指,用来形容数量之多;而“孤寒”则是指那些贫寒、孤独、无依无靠的读书人。这个典故不仅表达了古代文人对李德裕的敬仰和怀念之情,也反映了古代社会文人在仕途上的艰辛和不易。同时,它也启示人们要珍惜人才、重视教育,为那些出身贫寒但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帮助。#来咯来咯真的来咯 #你喜欢的样子 #看见音乐计划
00:00 / 01: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