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样5月前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是赫尔曼.黑塞讲述少年辛克莱寻找通向自身之路的艰辛历程。 探索自己、读懂自己,我始终认为这无关年龄、性别、职业,而这本书让我更希望自己心中永远有一个少年辛克莱,这个少年就是我的代言人。我也想做那个有“印记”的人。 辛克莱做了好多梦,我们也可以像这个少年一样,无论经历了什么,不放弃这些梦,一直走在寻求自我的路上。不放弃成长,想得到爱,我们就会吸引到德米安.贝阿朵莉丝.皮斯多留斯.艾娃夫人。他们是灯塔,是导师,他们也本就在辛克莱心中,只要倾听自己的内心,就能随时听到他们的指引。 我也需要引领,想要那个“深夜暴风雨中的灯塔”。到现在我都不知道我的目标是什么,因为我跟辛克莱的梦一样,一个接一个是不同的梦,“但任何人都不能守着一个梦不放。”所以,我不求有既定的道路让我一直走下去。二十几年,因为没有目标,我自己都看不到我走的路,没有收获,没有痕迹,现在才知道,不必彷徨。梦在心里,路就在脚下,脚走在哪里,哪里就是梦。我可以和辛克莱一样,梦见自己会飞;因为我渴望飞行。飞向远方是我的路,同时,田间小路也是我的路。 我也希望自己是那个曾经彷徨的少年,不再恐惧,带着伤痛,唤醒自己的德米安,得到艾娃夫人的吻。 我希望自己身上有印记,能一次一次的呼唤德米安,也让他住在我心中,和我越来越像。 “追寻自身命运的人,既没有榜样、理想,也没有任何慰藉,但这才是真正的人生之路。” “朝着这个目标前行,但其没有明确的形象,也没有既定的道路。” “读书让我明晰,就像艾娃夫人的吻。” “万物出生便十分艰难,鸟需要破壳才能够出生。问问你自己吧,是不是都很难?只有艰难吗?难道没有美好吗?能否找到一条更妙、更容易的路。” #赫尔曼黑塞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刘小样 #我与我周旋 #我们都要好好爱自己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63
天赐🌻5月前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1916年至1926年期间,他因“神经衰弱症”(可能是抑郁症的误诊),与荣格及其学生进行了约300小时的心理分析,这段经历不仅帮助他度过心理危机,还激发了他的文学创作灵感。 奥地利 - 瑞士理论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因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而于194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对梦的分析很感兴趣,与荣格结识后,两人进行了深入的对话和通信,共同探索物理学与心理学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泡利还曾向荣格寻求心理治疗,分享了他的1000多个梦境。结束治疗后,两人仍保持书信往来,并于1952年合作出版《自然与心灵的解释》一书。 #整本书阅读#阅读写作营 《悉达多》是1946年诺贝尔奖得主、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的悟道之路。悉达多出身婆罗门贵族家庭,拥有英俊的外表和聪慧的头脑,但他对婆罗门的教义和世俗生活感到迷茫,于是与好友果文达一起加入沙门,通过苦行和冥想寻求心灵的解脱。后来,悉达多听闻佛陀乔达摩的教义,认为其或许能带来真正的觉悟。他与果文达一同前往聆听佛陀讲法,果文达深受触动并决定追随佛陀,而悉达多却认为觉悟无法通过他人传授,决定独自继续探索。 离开佛陀后,悉达多来到繁华的城市,结识了名妓迦摩罗,并向她学习爱与美的艺术。为了获得与迦摩罗交往的资本,悉达多开始为富商工作,逐渐陷入世俗的名利与欲望之中。他学会了做生意,积累了财富,却也在这过程中迷失了自我。多年后,悉达多对自己的生活感到厌恶和悔恨,他离开了城市,来到河边打算结束自己的生命。悉达多在河边遇到了摆渡人瓦稣迪瓦,在他的帮助下,悉达多开始在河边做摆渡人,通过倾听河水的声音,他逐渐领悟到万物的无常和永恒的智慧。期间,悉达多与迦摩罗的儿子出现,他试图让儿子也接受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儿子却渴望回到城市。最终儿子离他而去,悉达多在痛苦中进一步领悟了爱与宽容。 多年后,果文达再次与悉达多相遇,此时的悉达多已成为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果文达从悉达多的身上感受到了平静与圆满,他通过亲吻悉达多的额头,也获得了瞬间的觉悟。
00:00 / 02: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德米安》-愿我们都勇敢的成为自己 《德米安》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于1919年发表的小说,全名为《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这部作品通过主人公辛克莱的成长历程,探讨了自我认知、人性矛盾、精神觉醒等深刻主题,反映了黑塞对个体与社会、善与恶、宗教与自我解放的思考。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主人公辛克莱从小在光明、秩序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但偶然接触到了黑暗世界(偷窃、谎言等),陷入道德焦虑。后来,他遇到神秘少年德米安,后者引导他思考传统善恶观的局限性,鼓励他打破社会规范束缚,寻找真正的自我。辛克莱经历了青春期的迷茫、宗教困惑、爱情与孤独,最终在德米安(及其母亲夏娃夫人)的启示下,逐渐接纳内心的“黑暗面”,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完整而复杂的个体,最终走向精神上的独立与成熟。 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在焦虑中寻求自我认同: 现代人常陷入社会期待与内心真实的冲突。辛克莱的挣扎启示我们:成长需要勇气面对迷茫,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而非迎合外部标准。 超越标签化的思维: 社交媒体时代盛行二元对立,而《德米安》提醒我们:人性是复杂的,避免用简单标签定义自己或他人,从而减少自我批判与社会分裂。 精神独立的重要性: 在信息爆炸和群体意识裹挟的时代,黑塞倡导的“独立思考”尤为珍贵。我们需要像德米安一样,警惕主流叙事的影响,通过阅读、艺术和内省培育内在力量。 整合阴影与心理健康: 荣格心理学中的“阴影理论”(接纳被压抑的潜意识)在现实中仍有意义。承认自身的欲望、脆弱甚至阴暗面,而非一味否定,有助于减少心理冲突,实现更完整的自我。 寻找生活中的“指引者”: 德米安象征内在的导师或觉醒的契机。现代人虽未必遇到具象的引导者,但可以通过哲学、艺术或人际交流中的启发,找到精神成长的路径。 黑塞在书中写道:“人只有一个使命:走向自我。”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德米安》始终提醒我们:真正的成熟不是顺从,而是清醒而勇敢地成为自己。愿我们每个人都勇敢的成为自己#德米安 #中年夫妻 #黑塞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阅读分享
00:00 / 04: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6: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5
00:00 / 03: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4
当分数成为枷锁,谁能逃脱轮下?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当你拼命向前奔跑时,却突然感到自己像站在世界的边缘,孤独得连呼吸都带着重量?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赫尔曼·黑塞的《在轮下》,这本书里那个叫汉斯的少年,正是用他短暂的一生,戳中了我们每个人心底那份不被理解的孤独。 《在轮下》是黑塞的自传式小说,讲述神童汉斯如何在僵化的教育和社会期待中,一步步被压垮的故事。汉斯是个聪明孩子,小镇唯一通过“州试”进入神学院的天才,可他的生活里没有童年——每天下课赶去补课,周末复习拉丁文,连钓鱼、游泳这些小小的快乐,都被大人以“耽误学习”为名禁止。书里有一段特别扎心:汉斯考试前心乱如麻,父亲却只把他当炫耀的资本;考完后,他好不容易等来录取通知,刚想喘口气,假期又被剥夺,提前学神学院的课程。你看,汉斯的命运就像被绑在车轮上,只能不停滚动,连停下的权利都没有。 为什么我会对这本书感触这么深?因为汉斯的孤独太真实了。镇上的人见面只问“学习怎么样”,没人关心他累不累;姨妈硬塞巧克力表示关心,却不知道汉斯根本不喜欢。这种“为你好”的负担,是不是也像极了我们身边的一些瞬间?黑塞用细腻的笔触写汉斯站在河边幻想钓鱼的样子——“河水又深又静,波光粼粼”,可这份宁静永远不属于他。直到他遇见叛逆的同学海尔纳,友情像一束微光,可惜太短暂。当海尔纳被开除,汉斯也被退学,他彻底迷失了方向。书里那句“当清冷的河水拥着他纤细的身体时,他的心灵涌现出新的喜悦”,读到这里,我忍不住想:汉斯最终在冰冷河水中找到的自由,难道只能以悲剧收场吗? 但《在轮下》不止是悲剧,它更是一面镜子。黑塞借汉斯的故事追问:当社会用“别懈怠,否则会被压在轮下”来驱赶我们时,我们是否忘了,真正的懈怠是对内心呼唤的麻木?书中还有一句话让我反复思考:“人是未知的山峰倾泻的洪流,是一片没有道路和秩序的原始。”黑塞不是在批判教育本身,而是在提醒我们:生命的本真需要空间去呼吸。就像汉斯,如果当时有人允许他“脱轨”一下,去犯错、去感受无用之美,结局会不会不同? 作为读者,这本书让我反思:我们追求的成功,到底是为了别人眼中的“轮子”,还是自己内心的“星空”?#黑塞 #成长 #今日热点视频
00:00 / 03: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