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冬,日军纠集26000余人的兵力,对以利津东北境八大组为中心的清河区抗日根据地,进行了规模最大、最为残酷的“二十一天大扫荡”。 当日伪大批人马合围到垦区八大组时,八路军早已安全撤离。 连续几次扑空的敌人恼羞成怒,在八大组一带重点村镇设立临时据点,开始了惨无人道的“驻屯清剿”。 日军用“打活靶”“红烧人肉”“挤豆浆”“拖活人”、刀砍、挖眼、割鼻、活埋等灭绝人性的手段,残酷杀害我普通群众。 据不完全统计,这次“扫荡”,有99名群众惨遭杀害、40多人受伤、7人被俘、2人失踪,损失粮食500多万公斤、棉花9万公斤、花生5万多公斤、大牲畜549头、猪1000多头、鸡鸭1200多只,砸毁铁锅饭碗8000多件,烧毁房屋2479间。 面对日军暴行,坚强的垦区 人民表现出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一分区有位贾大娘,她同15岁的儿子被日军抓去了。 敌人把明晃晃的刺刀搁在她脖子上,恶狠狠地问道:“八路哪里有,八路的军装、武器哪里有?” 贾大娘浩气凛然,镇静自如,答道:“俺是到这里来要饭的,什么也不知道。” 敌人把她娘俩推进一个土坑,威胁说:“你的再不说,统统的活埋!”贾大娘把儿子紧紧揽在怀里,毫无惧色,坚定地说:“甭说活埋,就是拿刀子割,俺也不知道!”凶残的敌人无计可施,将他娘俩推入土坑中…… 贾大娘壮烈牺牲了。她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感人事迹,更加激起根据地军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满腔怒火和坚强决心,在中共清河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纷纷投入到为抗日救亡和民族解放事业的伟大战争中去。#原创视频 #民间故事 #抗战剧
00:00 / 01: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3
00:00 / 04: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27: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73
00:00 / 02: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童谣 《马兰花开二十一》 是一首曾流行于20世纪70-80年代的童谣,常伴随跳皮筋游戏传唱。其表面看似无意义的数字组合,实则隐藏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国防机密。 背景故事: 这首童谣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与中国的核武器研发密切相关。 中国在当时国际形势紧张的背景下,开始了核武器的研究。 1958年,中国在新疆罗布泊附近建立了一个核试验基地,因当地生长着马兰花,基地被命名为马兰基地。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马兰基地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歌词解析: “小皮球”象征原子弹。 “架脚踢”指原子弹地爆时支撑用的铁塔。 “马兰开花”代表原子弹爆炸成功。 “二十一”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训练基地研究所。 “二八二五六”和“二八二五七”是基地对外联系的邮箱分箱号。 创作目的: 为了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向那些在核试验基地默默奉献的科研工作者们致敬。 采用童谣这种易于传播的形式,既纪念了历史,又让更多人了解这一伟大成就。 这首童谣不仅是一首简单的儿童游戏歌曲,更是中国核武器发展历史的象征,承载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和记忆。通过这首童谣,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在面对国际压力时的坚韧不拔和自主创新精神,以及科研工作者们的无私奉献。 这首童谣以“密语”形式,记录了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荒漠上震惊世界的“东方巨响”,背后是一代科学家隐姓埋名、为国铸剑的壮烈史诗。 #音乐 #童谣 #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愿所有的美好和期待都能如约而至 #愿所有人平安健康
00:00 / 02: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5
00:00 / 06: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3: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3: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70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