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93
00:00 / 02: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5
00:00 / 03: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风》是唐代诗人李峤创作的一首咏物诗,入选多版本小学语文教材。全诗仅二十字,却生动展现了风的灵动与力量。以下为原诗及赏析: 《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诗句解析:自然之力的四重奏** 1. **"解落三秋叶"** "解落"二字精妙传神,仿佛秋风是一位耐心的解铃人,将枯叶从枝头轻轻摘下。用拟人手法将秋风化静为动,暗含秋叶凋零的必然规律。 2. **"能开二月花"** 与上句形成时空对照:秋风萧瑟与春风和煦,落叶萧疏与百花齐放。一个"能"字突出风的创造力,展现季节轮回中生命循环的哲思。 3. **"过江千尺浪"** 以夸张笔法描绘风的雄浑力量,"千尺浪"如泼墨般展现江面壮阔景象。动词"过"字凝练,暗含风过无痕却改天换地的气魄。 4. **"入竹万竿斜"** 镜头转向竹林,万竿翠竹随风俯仰的动态画面跃然纸上。"斜"字精准捕捉风中竹影的形态,赋予无形之风以视觉质感。 艺术特色:数字入诗显匠心** 全诗巧用"三秋""二月""千尺""万竿"四组数字,形成时间与空间的纵横对比:三秋落叶的衰飒与二月花开的明丽,江面巨浪的磅礴与竹林斜影的秀逸,共同构建出风的多元意象。 教学启示:观察自然的诗意启蒙** 作为小学教材经典篇目,此诗通过具体意象引导儿童感知自然现象。教学中可结合生活体验,如"风铃轻响""蒲公英飞舞",启发学生用诗性语言描述自然,培养观察力与想象力。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土豆4天前
李商隐有句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这首诗堪称中国古典诗歌中“以残破为美”的巅峰之作。它来自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让我们一同沉浸入他营造的意境之中。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诗境赏析 1. 洁净的孤寂(首句): “竹坞无尘水槛清”,开篇描绘了一个纤尘不染、临水而建的清幽亭榭。这极致的洁净与清幽,背后是一种无人迹的孤寂,为诗人的沉思与怀远设下了完美的舞台。 2. 阻隔的思念(次句): “相思迢递隔重城”,点明了诗的核心——思念。这思念并非触手可及,而是“迢递”(遥远)且被“重城”所隔。空间的阻隔感,加深了诗人内心的怅惘与无奈。 3. 凝滞的时令(第三句): “秋阴不散霜飞晚”,这是神来之笔。秋天的阴霾连日不散,连霜期都来得晚了。这不仅是天气描写,更是诗人心理的投射。“秋阴不散”是他心头挥之不去的忧郁;“霜飞晚”则是一种等待的焦灼与时光凝滞的粘稠感,一切都悬而未决,沉闷压抑。 4. 残缺的慰藉(结句): 正是在这无边无际的阴郁与孤寂中,“留得枯荷听雨声” 登场了。 “留得”:二字充满侥幸与珍视。仿佛是这糟糕的秋阴,唯一做的一件好事,就是为我们“留下”了这些枯荷。 “枯荷”:不再是夏日“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盛景,而是衰败、残缺、生命的余烬。然而,在此刻,它的“残”恰恰成为了美的核心。 “听雨声”:这是全诗的灵魂。如果只有枯荷,不过是静默的悲伤。但当冷雨敲打在干枯的荷叶上,那清脆、错落、甚至有些寂寥的声响,便瞬间激活了整个画面。这声音打破了死寂,成为了诗人长夜无眠中唯一的伴侣,一种凄清的美感便油然而生。 李商隐将一种负面的、衰败的意象(枯荷),置于一个特定的情境中(秋阴、夜雨),让它转化成了精神的寄托与审美的对象。 情感的共鸣:那雨声,不再仅仅是雨声,它成了诗人内心相思、愁绪、人生况遇的敲击乐。每一滴雨,都敲打在他的心弦上。 哲学的升华:它告诉我们,美并不总与圆满和繁华相伴。在残缺、衰败和孤寂中,只要你有一颗善于倾听和感受的心,依然能发现一种深刻、持久、甚至更能触动灵魂的美。这是一种“向寂而求音”的东方智慧。#残荷之美 #残荷 #残荷余韵#原创视频 #我的抖音生活日记
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清心@4天前
【一叶知秋🍁一诗一境】 在古诗词里寻访最美的三秋! @轻羽禅心& (2025-10-15 陕西) 秋天,是一年中最富有诗意的季节。古人笔下的秋天,既有天高云淡的辽阔,也有秋风送爽的惬意;既有层林尽染的绚烂,也有满地黄叶的静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里的秋天,感受那穿越千年的秋意。 一、【天高云淡,秋风送爽】 秋天的天空,总是显得格外高远。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描绘了秋日的天空与水面相连的壮丽景象,让人心旷神怡。而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则通过风急天高的描写,展现了秋日的肃杀与苍凉。杜甫在《崔氏东山草堂》中写道:“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诗中的“高秋爽气”,精准地捕捉了初秋天空高远、空气清新的特点。而孟浩然的“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则道出了清秋时节人们兴致勃发的心境。白居易更是在《雨后秋凉》中直抒胸臆:“夜来秋雨后,秋气飒然新。”一场秋雨过后,秋意更加明显,空气格外清新,让人心旷神怡。 秋风送爽,是秋天最宜人的特点。刘禹锡的“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写出了秋风的萧瑟与孤独;而李白的“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则通过秋风与秋月的交织,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二、【层林尽染,满地黄叶】 秋天的色彩,是层林尽染的绚烂。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将枫叶的红艳与春日的花朵相比,突出了秋日的热烈与生机。而王维的“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则通过红叶的稀疏,展现了秋日的萧瑟与静谧。 满地黄叶,是秋天最典型的景象。白居易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以枫叶荻花为背景,烘托出离别的伤感;而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则通过枯荷与秋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与无奈。 三、【西风乍起,残荷孤雁】 西风是秋天的信使,它的到来预示着夏天的结束。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以西风凋碧树的意象,写出了秋日的凄凉与孤独。而李璟的“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则通过西风与残荷的搭配,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易老的感慨。 孤雁是秋天常见的意象,常常被用来表达离愁别绪。杜甫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以孤雁的鸣叫烘托出边塞的荒凉与寂寞;而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则通过雁去的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对故乡的思念
00:00 / 1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