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dou上热门 爱达乐创始人#烘焙 #商业思维 #人物故事 #休闲食品 @DOU+小助手 1996 年,四川德阳的街头,26 岁的蒋华蹲在朋友的饼店门口,盯着案板上翻飞的面团,鼻尖萦绕着黄油与面粉交融的香气。朋友擦着汗打趣:“老蒋,每天看着这些热气腾腾的面包出炉,听顾客说句好吃,比拿死工资有意思多了。” 这句话像一颗火星,点燃了蒋华心底蛰伏已久的渴望。彼时他在国企捧着 “铁饭碗”,却总觉得生活缺了点闯劲。当夜,他反复摩挲着妻子手绘的店铺草图,在台灯下做了个大胆决定 —— 辞职创业。 创业初期的爱达乐,蜷缩在德阳北街老钟鼓楼旁一间 20 平米的小店。前店卖货,后厂生产,蒋华白天戴着隔热手套揉面团,深夜打着手电筒去批发市场讨价还价。最艰难时,账户里只剩 2000 元,房东催租的电话不断,妻子默默变卖了陪嫁的金镯子。“咱们再试一次改良配方,把芝麻多撒一层,顾客肯定能尝出诚意。” 蒋华边说边往烤箱里塞新烤的面包,烤箱门开合间,映亮了他布满血丝却坚定的双眼。靠着这份执拗,小店逐渐有了回头客,一位老顾客甚至主动帮他联系了稳定的面粉供应商。 2003 年非典肆虐,传统门店生意惨淡,蒋华却在危机中看到转机。他连夜召集团队开会,指着墙上的地图说:“我们建中央工厂,把产品标准化,就算门店关门,也能通过配送打开新市场!” 为了凑齐建厂资金,他跑遍了省内的食品加工厂寻求合作,在谈判桌上磨破了嘴皮。工厂落成那天,他抚摸着自动化生产线感慨:“这不仅是台机器,更是爱达乐起飞的翅膀。” 此后,爱达乐的产能提升了 8 倍,产品误差控制在 0.5 克以内。 当品牌扩张至成都时,本土烘焙巨头林立。蒋华带着团队在春熙路蹲点三天,记录年轻人的消费偏好。“四川人离不开麻辣,为什么不能把火锅底料的灵感放进面包里?” 他大胆启用 90 后研发团队,经过 78 次试验,首款青花椒牛肉欧包横空出世。上市当天,门店排起百米长队,有顾客举着手机直播:“这个麻劲儿,简直是在嘴巴里开派对!” 二十多年间,爱达乐的门店从 1 家扩展到 260 余家,覆盖川渝 32 座城市。每当遇到发展瓶颈,蒋华和妻子总会在书房展开 “夫妻会议”。“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发不出工资时,你说面包总会有的吗?” 妻子笑着翻出泛黄的账本,蒋华则在白板上画着新的产品蓝图:“下一个二十年,我要让全国都尝到川式中点的魅力。”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1: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
00:00 / 00: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00:00 / 00: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