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53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618
00:00 / 07: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15
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52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30
00:00 / 02: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5
00:00 / 03: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2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对这句流行的鸡汤,我总想用一个场景来调侃它: 下次再有人讲,你上前打他一耳光,抢走钱包并说:“说得对,这对您有利!” 这当然是玩笑。 该话的灵感来自拜伦·凯蒂的哲学,她在“The Work”中强调: “事情是为我而发生的,而不是冲着我来的”。 这种转变视角的思维方式,帮助人们从受害者心态转向成长心态。 其精髓,绝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的认知重构。 认知重构是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它认为: 决定我们情绪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诠释。 这就是著名的ABC模型: A(事件)→ B(信念)→ C(结果)。 我们无法改变事件A,但可以重塑信念B,从而改变结果C。 例如“失业”(A),若信念(B)是“我一无是处”,结果(C)必然是沮丧。 但若用“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来重构信念(B),你会主动去问: 这件事的“利”在何处?是迫使我探索新机会,还是让我掌握新技能? 我更喜欢用故事来示范—— 有位脱口秀演员说自己的经历。小时候她总被人嘲笑,于是,她想: 去TMD,干脆收他们点儿钱。 所以,下次遇到糟心事儿,倒过来想想,怎么给挣回来。哭又没钱。 类似的理论还有: 斯多葛主义,强调区分可控(心态)与不可控(事件),视逆境为锻炼美德的契机。 积极心理学,将失败视为成长的阶梯,培养“成长型心态”。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现实与信念冲突时,调整对事件的认知,是恢复心理平衡的有效策略。 下面是用好该鸡汤的3步法。 1、觉察:识别事件发生时,头脑中的自动化负面想法。 别老想着全世界都为难你——这是一种很要命的自恋。 2、挑战:质问自己,支持或反对这个负面想法的证据是什么? 决策最重要的一点,是让自己跳出事情本身,来平静审视。 3、重构:用“这件事如何对我有利?”来强制开启新的思考路径,寻找任何积极可能。 又想起一个故事—— Tom向Rose求婚,献上刻有她名字的戒指。 Rose说:我有心上人了。 Tom问:他住哪儿? Rose说:你别乱来啊。 Tom说:我只是想把戒指转卖给他。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不是关于客观事实的陈述,而是一种关于主观选择的宣言。 它并非盲目乐观,而是清醒的坚韧; 不是自我安慰,而是一种强大的心智算法。 当逆境再临时,记得问自己: #上热门🔥上热门
00:00 / 03: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4
have a nice day 感觉很多时候都在修心和修己,我误以为我与他关系很好,我高估我的人际关系,认为很多的身边人都是愿意帮助我的,直到身边那个我自认为会帮助我我认为的一个很好的人,这位朋友并没有帮助我,我问他完成了吗,他说完成了,好像他帮助我应该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因此我向他寻求了帮助,但当我向他寻求帮助的时候,他说我不知道,此刻我已然知道我高估了这段关系,而且可能不止这段,甚至我常常会将期待投入到我的人际关系、亲密关系这些,其实顾己才是常态,能够遇到良好的交友瞬间,真的是有幸,真的应该感恩那些不管是帮助过我的前辈,还是苦口婆心的朋友,他们的帮助常常是无价并且有所思的,可能感恩的意义也来源于此吧,常态之外的有幸它们值得被记录值得被写下值得被感受,只有当被身边人拒绝的多了才知道原来不被拒绝的那些伙计们有多么无私,说实话我自己也是,不太喜欢另外地去帮助他人,但是偶尔会顺手帮助,只要不影响到我的生活触及我的底线,我的底线可以马上说出来,那就是我真的不想做这件事我就不做就不帮。没有得到询问就进行自说自话的解答的行为,不会得到认可与感谢,相反可能会得到一个好人为师的称号。专注自己才是正道,做对的事比把一件事情做对更重要。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5: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