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赛7月前
古诗《晚春》(韩愈)赏析 《晚春》是唐代诗人韩愈的代表作之一,出自《游城南十六首》组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暮春时节的盎然生机,蕴含着珍惜时光、积极进取的哲理,是咏春诗中“以理趣胜”的典范。原文。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 花草树木似乎知道春天就要过去了,于是用各种鲜艳的色彩争奇斗艳。杨花和榆荚没有美丽的颜色,只能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 作者背景。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提倡 "文以载道"。他的诗风雄健奇崛,这首《晚春》却以清新活泼的风格展现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体现了他 "以文为诗" 的创作特点。 这首诗通过平凡的晚春景象,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合小学生在感受诗意的同时,领悟 "天生我材必有用" 的道理。 创作背景。 此诗为《游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诗题一作“游城南晚春”,可知乃春游郊外时所作。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系此诗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此时韩愈已年近半百。 赏析。 "草树知春不久归" 赋予草木人的意识,仿佛它们能感知春天的脚步,主动用 "百般红紫" 挽留春天。"杨花榆荚无才思" 将杨花榆荚比作没有才华的人,但 "惟解漫天作雪飞" 又赞美了它们即使平凡也要努力绽放的精神。 鲜艳的花草与朴素的杨花榆荚形成对比,暗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无论是否出众,都应尽力展现生命的活力。 "斗芳菲" 的热闹与 "漫天雪飞" 的轻盈,共同构成了晚春的独特美景,告诉我们珍惜当下的重要性。 成语积累。 争奇斗艳、昙花一现、生机勃勃、转瞬即逝。 《晚春》以20字浓缩生命哲思,既是对自然规律的敏锐捕捉,更是韩愈“文以载道”思想的诗意呈现。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1: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523
《与心灵对话》则是对 “自我” 的向内审视。诗人以 “浮华过后” 的沉静为起点,在与心灵的私语中,拆解生命的意义,传递出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 1. 起点:于 “寂寞” 中听见心灵的声音 诗歌开篇 “浮华过后 / 我看清远方的海天 / 在陪伴寂寞与心对话过后 / 我倾听心灵深处的私语”,为全诗奠定了 “沉静反思” 的基调。“浮华” 是外界的喧嚣与诱惑,“寂寞” 则是内心的留白 —— 诗人刻意与 “浮华” 保持距离,在 “寂寞” 中与心灵对话,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对 “生命本质” 的探寻:唯有远离纷扰,才能听见最真实的内心声音。 这种 “对话” 不是纠结与迷茫,而是清醒的认知 —— 诗人由此提炼出生命的两个核心需求:“不需要太多的装饰 / 却需要一份真诚”“不需要太多的许诺 / 却需要一个行动的证明”。这两句看似朴素的判断,恰恰戳中了现代社会的浮躁:人们常追求外在的 “装饰” 与口头的 “许诺”,却忽略了 “真诚” 的内核与 “行动” 的重量。诗人以心灵的视角,为生命 “减负”,回归本质。 2. 意象隐喻:微小力量中的生命光芒 为了让 “生命本质” 的思考更具象,诗人运用两组生动的隐喻,展现 “微小力量” 的巨大价值: • “平凡的火苗或许很小 / 聚集的力量,足以让整个星球永远光明”:以 “火苗” 喻个体的平凡,以 “聚集” 喻集体的力量 ——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单个个体的 “耀眼”,而在于无数平凡个体的汇聚,形成照亮世界的光芒; • “春的柔风或许无力卷起戈壁大漠的沙石 / 却可以唤醒沉睡在严冬的生命”:以 “柔风” 喻温柔的力量 —— 它没有 “卷起沙石” 的壮阔,却有 “唤醒生命” 的韧性,暗示生命的力量并非只有 “刚”,“柔” 同样能带来新生与希望。 这两组隐喻打破了 “力量 = 强大” 的固有认知,传递出 “平凡即伟大”“温柔亦有力量” 的生命观,让诗歌的思考更具温度与普适性。 #原创诗歌 #现代诗 #诗歌 #现代诗歌 #诗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