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增广贤文新解(第7集)-02是亲不是亲,非亲却是亲。 过年见亲戚,明明是血缘亲人,却搜肠刮肚找话题,尬聊一阵终于告别后,才觉得轻松。别怪亲戚间感情淡了!长期不见面,我们的大脑已把TA当成当成‘‘需要费力应对的陌生人’来处理了。 ‘是亲不是亲,非亲却是亲。’为什么有血缘不一定亲,没血缘反而更亲? 心理学研究指出,决定亲密关系三大基础是情感投入、价值观相似、互惠支持。即彼此愿意为对方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双方对重要事情的看法是否一致;有困难时彼此能否互相帮助。 神经科学也印证了这一点:长期不联系,大脑会自动将亲人归为“低频联系人”。处理这些关系时,大脑反而要多消耗12%的能量,让我们下意识地想回避。 有研究发现,现在都市人对亲情的神经反应,比 30 年前弱了 40%。可能并不是我们不珍惜亲情,是大脑对‘长期不互动的亲情’,确实没那么敏感了。 这就像室友小玲递上姜茶,是一种 “即时、温暖、无压力”的情感互动,不用琢磨怎么回复,不用分心,大脑接收到的全是‘舒服’的信号;但妈妈的长语音,得在加班的疲惫里‘转文字、抓重点、还要想怎么应对妈妈发来更多的长语音’,相当于大脑‘开启额外加班’,自然会更费神。 因此,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血缘赋予了我们最初的纽带,但维系这份纽带、并让它温暖而坚韧的,是后天持续的关爱与陪伴。 提到这份与生俱来的纽带,就不得不提那个让无数游子心头一颤的词——“乡愁”。它到底是不是文人的无病呻吟?下一节,我们从神经科学的角度,看看我们的大脑为什么会“想家”。#亲密关系 #心理学 #认知#远亲不如近邻 #增广贤文新解
00:00 / 02: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78
00:00 / 1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