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之分显于言行,因果之报循环往复,当业力之网笼罩大千世界,善的花朵与恶的荆棘,都在同一片土壤中生根发芽。 世人论善恶,总喜欢用世俗的标准去衡量,看到富贵,便认为是福报;看到贫穷,便认为是惩罚。他们用眼睛去判断,用耳朵去听信,却唯独不用心去感受。看到恶人锦衣玉食,高朋满座,便心生不平,觉得天道不公。然而,你可曾见他夜深人静时的辗转难眠?你可曾见他众叛亲离时的孤独无助?你可曾见他内心深处被欲望啃噬的千疮百孔?他所享受的每一分物质,都在透支他未来的福德,他所伤害的每一个生灵,都在编织束缚他的业力之网。 你行善多年,布施、忍辱、精进,却感觉自身生活平淡,未见奇迹。然而,你可曾感受到内心的那份宁静与坦然?你可曾体会到助人之后的喜悦与富足?你可曾发现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越来越柔和,越来越慈悲?这内心的安宁,便是最真实的福报,这是灵魂的升华,也是最珍贵的善果。善行如播种,你种下了一颗菩提树,不能指望它明天就长成参天大树,更不能因为它没有立刻结出果实而懊恼。它需要阳光雨露,需要时间发酵,它在你看不到的地底下早已根深蒂固,它的成长无声无息却坚实无比。 《道德经》言:“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这张网,无形无相,却无处不在。它不被人情所动,不被权力所扰。你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次言行举止,都在这张网上留下了痕迹,行善,如同向这张网注入清泉,最终会汇聚成滋养你生命的甘露;作恶,如同向这张网投掷利刃,最终会反弹回来割伤自己。 所以,不要用他人的“果”来质疑自己的“因”。恶人的“荣华”,是包裹着毒药的蜜糖,是即将崩塌的沙堡。善者的“平淡”,是蕴含着生机的种子,是正在孕育希望的沃土。真正的善,不是为了求得回报的交易,而是一种发自内心不求任何回报的爱与慈悲。 放下对结果的执着,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继续用你的善良,去温暖这个世界,当时机成熟时,那颗善的果实,或许不会以你期望的方式出现,但一定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以最完美的方式呈现在你的生命里,但求好事,莫问前程!#道德经 #道德经智慧 #人生智慧 #传承经典
00:00 / 03: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62
00:00 / 1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74
《道德经》有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此语道尽了世人内耗的根源,外界的声色犬马、他人的是非评价、世俗的功名利禄,就像无数根丝线,缠缠绕绕拉拉扯扯把生活搅成了一团理不清的乱麻。 你以为讨好能换来真心,却不知不求回报的付出,只会被视作理所当然,你以为迎合能换来认可,却不知毫无主见的迁就,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那些在关系里卑微到尘埃里的人,从未想过“尊严是一段关系的底线与根基”,那些在取舍间总想两全其美的人,从未悟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简单道理。 内耗的本质,是你既想做别人眼中的“好人”,又想当自己人生的“主人”,可这两者本就难以两全,你把别人的期待当成了自己的责任,把世俗的标准当成了自己的追求,久而久之,便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失去了内心本该有的安宁。 你一要记住,人生不是一场用来讨好别人的表演,也不是一次必须选对所有答案的考试,那些让你辗转难眠的纠结,终会在你清醒的那一刻烟消云散,那些让你痛苦不堪的内耗,终会在你看破的瞬间化为乌有,从今日起,别再让外界的声音左右你的选择,别再让他人的眼光束缚你的人生,用心倾听自己的内心,勇敢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你会发现,当你不再向外寻求认可时,内心的力量便会自然生长,当你不再为取舍焦虑时,人生的方向便会清晰可见。#道德经 #道德经智慧 #人生智慧 #传承经典
00:00 / 04: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9
传奇诗僧苏曼殊 你见过这样矛盾的人吗?身披袈裟却嗜酒如命,身为僧人偏敢挑战世俗,他就是被世人称作 “疯僧” 的苏曼殊,一个在佛与俗的夹缝中,用生命写诗的传奇人物。 1884 年,苏曼殊出生在广州一间洋行,混血的身份让他从小就承受着家族的冷眼,这份孤独成了他一生的底色。12 岁时,渴望逃离的他躲进寺庙剃度出家,可天性中的率真又让他因偷吃鸽子肉被逐出山门,这一次 “破戒”,仿佛预示了他注定不循常规的人生。 长大后的苏曼殊,带着一身矛盾继续前行。他披着僧袍游走江湖,在日本与鲁迅并肩办杂志,用文字唤醒国人;在上海和陈独秀围炉煮酒,畅谈革命理想,甚至化名 “僧侠”,试图用行动改变时代。可每当外界的喧嚣让他疲惫,他又会躲进书斋,将对母亲的思念、对人生的迷茫,都化作《断鸿零雁记》里的字字句句,字里行间满是柔情与脆弱。 他的生活更是充满了反差感,有人说他贪食,一顿能吃下 60 个包子,把糖当作日常零食;也有人说他痴情,看见飘落的樱花就会忍不住落泪,写下 “十里明湖一叶舟” 这样的动人诗句。他就像一个游走在两个世界的人,把袈裟当作披风,把酒杯当作木鱼,在佛法的清规与世俗的诱惑之间,肆意活成了自己的模样。 然而,这样传奇的一生却短暂得让人惋惜。1918 年,年仅 35 岁的苏曼殊在上海病逝,他的床头还堆着没吃完的糖,桌上摊着未写完的诗。他终身没有还俗,却也从未真正恪守僧人的戒律,这颗半僧半俗的孤星,最终落在了西湖边。直到如今,人们想起他,依旧会被他那句 “一切有情,都无挂碍” 打动,也依旧会为他那矛盾又炙热的一生,感慨不已。#佛教文化 #文学 #近代史 #诗歌 #传奇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