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犬到 “恶犬”:咬人的狗是怎样被 “塑造” 出来的 #白头孙训犬 很多时候,主人的无心之举,会悄悄 “鼓励” 狗狗用咬人解决问题。 暴力惩罚:把恐惧逼成反击 当狗狗犯错(比如拆家、随地大小便),有些主人会用打骂、踢踹甚至用工具恐吓。狗狗不会理解 “为什么被打”,只会记住 “主人的手 / 工具 = 疼痛”。下次再遇到类似场景(比如主人抬手想摸它),它会条件反射地 “先下手为强”—— 不是主动攻击,而是 “怕被伤害所以反击”。 更危险的是,长期被暴力对待的狗狗会形成 “攻击是生存手段” 的认知:“只有咬,才能让疼痛停止”。 过度溺爱:没有规则的 “特权感” 会变成攻击性 另一种极端是 “无底线纵容”:幼犬咬手玩时不制止(觉得 “小奶狗咬不疼”)、护食时从不纠正(“它只是护食,没什么大不了”)、扑人时反而笑着夸奖(“它好热情”)。 狗狗会从这些互动中得出结论:“我的需求最大,不顺心就可以用牙齿 / 爪子解决”。成年后,当它想要食物被拒绝、被摸时不想被碰,就会用咬人来 “维持特权”—— 这不是 “坏”,而是它没学会 “如何正确表达拒绝”。 忽视 “信号”:把狗狗的 “警告” 当成 “没事” 狗狗咬人前,几乎都会发出 “预警信号”:比如龇牙、低吼、耳朵后背、尾巴夹起。但很多主人会忽略这些信号,甚至觉得 “它敢吼我?必须教训”。 比如狗狗护食时低吼,主人非要去抢食盆,结果被咬 —— 狗狗其实在说 “别碰,这是我的底线”,而主人的强迫让它明白:“警告没用,只能直接咬了”。#太原训犬 #山西训犬师 #宠物 #狗咬人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