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大家试过了,上了双非人生真的不会完蛋 20年我从江西的小县城601分报考了南京的一所双非,现在在南京的一家中厂做运营工作,毕业不到年薪算下来12w左右。 当时省内唯一的一所211南昌大学的录取分数是584分,我的分数超过了17分,可以报到这所大学的优势专业计算机、通信工程等,但江西学子基本上都有一颗出省的决心,希望能够出省看到不同的世界,所以当时屏着不能浪费1分以及想出省看看的想法,高考分数出来之后,就只看了外省的学校,当时能够够到的211有中国地质、中国矿业这种,考虑到地域和专业的原因,退而求其次选了南京的财经类双非。 进入大学后,我意识到双非学历在就业市场中没有竞争力,所以在保持成绩专业第一的同时,早早地就开始了实习,还记得第一份实习是在大二,做的线上的科研助理,工资每月600,后面也是靠这份实习的经验,找到了第二份、第三份实习,其中第三份实习进了规模在1000人以上的大公司,月薪也从600涨到了2000多,还记得大一时竞选学习委员时说话都磕磕巴巴,大四秋招的时候,我已经能和面试官侃侃而谈了,我觉得这不是我的性格变了,而是我的经历让我变得更加有底气了。 所以人生从来不是一场考试、一张文凭决定的,双非不是我的终点,而是我破局的入场券。#双非 #211大学 #实习 #高考报考 #学历
00:00 / 01: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79
乐呵呵3月前
#教育 #高考 #《600分报了福耀科技大学,亏不亏?》 拿着600多分的成绩单,江西考生小张最近愁得睡不着——志愿表上填了福耀科技大学,现在越想越心慌:"这分明明能冲个不错的211,咋就选了个刚开张的民办学校?" 不光是小张,广西一位姑娘也犯嘀咕。她的分数够上985,却把福耀科技大学填成第一志愿,事后越琢磨越不对劲,觉得"被招生老师忽悠了"。可打给招生办一问,心更凉了:比她分数高的,照样把这所学校当首选。 这届考生和家长,怕是没料到福耀科技大学的"魔力"。作为福耀集团办的新大学,它连校史都还没来得及写,今年首招只放50个名额,却引来了一群高分考生"掐尖"。有人说这是"降维打击",拿着985的分去读民办校,纯属亏了;可报的人却有自己的账:福耀做玻璃、搞智能制造是老本行,学校光实训设备就砸了不少钱,学材料、机械这些专业,说不定毕业就能进产业链,比挤破头进名校读个冷门专业实在。 其实纠结的核心,是"名气"和"潜力"在打架。咱们习惯了盯着"985""双一流"的牌子,觉得这才是"安全牌"。可新学校未必没机会——就像当年深圳大学刚办时,谁能想到现在成了香饽饽?福耀背后有产业托底,课程跟着工厂需求走,老师可能是企业里的技术骨干,这种"上学就像上流水线预习班"的模式,对想踏实学门手艺、进实体行业的学生来说,未必不是好路。 更有意思的是,这50个名额的竞争,早超出了"民办校"的常规剧本。高分考生们一边怕"亏了分",一边又忍不住想"赌一把",说到底是在算一笔长远账:是要眼下的名校光环,还是押注一所可能和产业绑得更紧的新校? 录取结果没出来前,别急着说"亏了"。毕竟选大学就像买鞋子,名牌鞋好看,合脚的鞋才能走远路。等几年后再看,说不定今天这些"纠结的选择",会成了别人羡慕的"先见之明"。
00:00 / 0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