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中补偿心理机制、强迫性重复、心理防御机制的角度,结合俞晓冬的成长背景与行为轨迹,可对其极端举动作出如下解析: 1. 补偿心理机制:对童年物质与价值缺失的病态填补 俞晓冬的童年成长于极度匮乏的环境:父亲嗜赌、母亲靠打零工维生,家庭经济长期窘迫,他初中辍学后便混迹社会,早早染上偷窃、赌博等恶习。这种童年时期对“物质安稳”的根本性缺失,使其成年后将“快速攫取财富”内化为核心需求,形成了对金钱的病态渴望。 当他结识经济独立的王暖暖后,便将其视为填补童年物质空洞的“工具”:通过伪装深情闪婚,婚后不断索取钱财偿还赌债,甚至挪用公司500万资金。这种“寄生式敛财”本质上是对童年贫困创伤的过度补偿——他试图用他人的财富抵消自己早年的匮乏感,却因欲望不断膨胀,最终走向“清除障碍、独占财产”的极端。同时,童年缺乏家庭关怀与社会认可的经历,让他通过“操控他人”获得价值感,比如精准拿捏王暖暖的孤独软肋构建完美人设,实则是对“被需要、被重视”的补偿性追求。 2. 强迫性重复:对“失控创伤”的破坏性复刻 俞晓冬的童年处于“失控状态”:父亲的不作为、家庭的破碎,让他从未体验过稳定的掌控感,反而可能长期处于被忽视或生存焦虑中。这种童年创伤使其成年后不自觉地重复“制造失控情境并试图掌控”的模式,却走向了破坏性极端。 他的行为轨迹呈现明显的“重复循环”:早年因偷窃入狱,出狱后仍重蹈赌博覆辙,陷入“犯错—短暂获利—更大危机”的循环;面对王暖暖的反抗与债务压力时,先计划将其卖到缅北(试图通过“贩卖”掌控他人命运),失败后立即启动“推下悬崖”的B计划。这种对“极端手段”的依赖,本质上是对童年“无力感”的反向重复——他试图通过掌控他人的生死与财产,来修正早年自己无法掌控生存环境的遗憾,却最终复刻了童年的“破坏性剧本”。此外,其母对他的畸形维护(如介入生活、协助掩盖罪行),也让他重复了“无需承担责任”的童年经验,进一步强化了行为的无底线。 3. 心理防御机制:用“攻击与欺骗”掩盖深层脆弱 童年的匮乏与创伤,让俞晓冬形成了以“自我保护”为核心的病态防御机制,其行为处处体现对“暴露脆弱”的恐惧: - 欺骗防御:他对王暖暖隐瞒前科、赌债与躲债真相,用千字表白、日常关怀构建虚假人设,本质上是用“谎言”防御“真实自我(贫困、堕落)不被接纳”的焦虑,避免重蹈童年“被嫌弃”的覆辙。 -
00:00 / 03: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60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51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