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79
00:00 / 03: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2: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14
00:00 / 01: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
流量维持大概600左右,停排沙7天,沙水持续, 1938年6月9日,国民党军队在蒋介石的命令下,炸开了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北郊的花园口黄河大堤,史称“花园口决堤事件”或“花园口惨案”。这一行动是抗日战争期间“以水代兵”策略的一部分,目的是通过制造洪水阻碍日军西进,但其造成的灾难性后果远超军事效果。 来自Deepseek ### 背景与决策 - **军事背景**:1938年5月,日军攻占徐州后沿陇海线西进,威胁郑州。国民党军队在兰封会战中失利,未能阻止日军推进。蒋介石决定采取极端手段,利用黄河洪水迟滞日军进攻。 - **早有预谋**:早在1935年,德国军事顾问法肯豪森就曾建议利用黄河泛滥作为防御手段。1938年,国民党高层多次讨论“以水代兵”方案,最终由蒋介石批准实施。 ### 决堤过程 - **执行者**:新编第八师师长蒋在珍负责具体执行,使用炸药炸毁花园口大堤,决口宽度最终达1460米。 - **洪水泛滥**:黄河改道南流,淹没豫、皖、苏三省44个县市,形成面积达5.4万平方公里的黄泛区。直接淹死和因灾饿死的民众达89万人,1200万人受灾,391万人流离失所。 ### 军事效果 - **对日军影响**:洪水暂时阻断了日军机械化部队的推进,部分日军被围困,损失约1000至7000人(不同史料记载不一)。日军被迫调整进攻路线,放弃沿平汉线进攻武汉的计划。 - **战略意义有限**:尽管洪水拖延了日军数月,但1938年10月武汉仍告失守。长期来看,黄泛区反而成为抗战后期的地理障碍。 ### 后续影响 - **生态灾难**:黄泛区土地沙化严重,导致连年蝗灾、旱灾,1942年河南大饥荒与此密切相关。 - **战后修复**:1947年国民党政府堵复花园口,黄河回归故道,但下游解放区因堤防未完全修复再遭水患。国共双方围绕黄河归故展开政治斗争。 - **历史评价**:该事件被列为“抗战三大惨案”之一(另为重庆防空洞惨案、长沙文夕大火)。蒋介石政府最初嫁祸日军,直至上世纪80年代才逐渐承认真相。 花园口决堤是抗战史上最具争议的军事决策之一,其代价远超军事收益,成为国民党政权丧失民心的重要转折点。
00:00 / 0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3: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
00:00 / 06: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