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29
00:00 / 07: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DDanya15月前
“爱任何一个人,都不要超过爱自己”——张赞英《十三邀》中这句话像一记耳光打醒了婚姻中沉溺于奉献幻觉中的女性。她说:“如果有来生,要为自己而活”——既是对过往的哀悼,亦是对未来的期许。 张赞英是植物画家曾孝濂的妻子,婚姻中的她经历了牺牲、委屈、无奈与痛苦。节目组采访了她的丈夫,顺便采访了她,就像她的人生,只是顺便。曾孝濂老师的画展,每一朵花都鲜活,身边却枯萎了一朵,他用身边最鲜活的一朵花去滋养他笔下没有生命的花。 被遮蔽的星辰:论《十三邀》中一位女性的无声革命。节目中,她凌乱的头发像极了这盲目又不甘的一生。中国老一辈的婚姻都是女性在忍让和受苦,为了家庭和伴侣而放弃自我。在“贤妻良母”的声声赞叹中失去了自我,消磨了女性的‘生命力’。 女性承担了婚姻中所有的日常与琐碎。张赞英说:“生于城市中从未劳动过的她,婚姻中承包了所有家务”,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像镜子一样照见了女性被吞没的一生。 张赞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却因家庭责任无法离开而不能寻求个人梦想,‘以和为贵’的旧观念一直压迫着传统女性。她说:“来生绝不愿选择成为曾孝濂的妻子,这辈子困死在婚姻里”。在《十三邀》方寸屏幕间,她的叙述像一把钝刀,剖开了‘贤内助’的华丽外衣。 许知远的访谈镜头像一束强光,在这期节目里,"男主外女主内"不是自然分工而是暴力分工,"相濡以沫"不是美德而是剥削的遮羞布。 认识枷锁的存在,就是打破它的第一步,好的婚姻可遇不可求,唯有当爱与责任对等流动时,“我们”才能成为两个独立灵魂的共生,而非一方吞噬另一方的悲剧。 真正的爱不该是自我献祭的祭坛,而应是两棵并肩生长的树——根脉交织却各自向阳。
00:00 / 02: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3
视频无法发完,推荐大家去看十三邀,这也是我最常看的访谈节目之一,作为知名画家的妻子,张赞英既有知识女性的觉醒,又有来自传统理念里女性应有的牺牲理念和生活环境,这才是最割裂和痛苦的。 这个社会对女性的要求颇多,没有人问过张赞英,她也曾有过自己的热爱,有自己想去做的事业,也有未曾实现的理想。她本可以有更广阔的人生,却被柴米油盐困住了一辈子。 也许困住她的也从来不是柴米油盐,而是被忽视掉的一生的需求,以及这一生所有付出的理所当然。那怕是她的一生都在围绕着丈夫转,可在遭到外界的伤害时,眼前那个与自己那么亲密的人,却毅然决然地站在了她的对立面。张赞英怀孕的时候,恰逢动荡时期,曾被几个学生踹了腹部,差点跳湖轻生。而丈夫曾孝廉却一二再再而三地劝说她,去与那些曾经伤害了她的人和解、改善关系。比起放弃掉的事业,或许亲人的冷漠才是一辈子都难以走出的潮湿。而她本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却用自己的一生托举了他人的一生。 看过一个香港一个女政客的采访,记者问: 您作为女性为了家庭肯定失去了很多?那个女政客回答: 我什么都没失去,我爱人非常支持我的事业,他高新聘请了一个管家,他帮我们把家庭孩子打理的井井有条,我们两都可以安心的做自己的事业。。健康的家庭关系不是用一个人的一辈子劳碌痛苦,去换另一个人的自由与理想,而是两个人齐头并进一起成长互相成就。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