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2: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3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
一、主要内容 1. 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的区分 - 真实价格(劳动价格):商品的价值由其生产所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斯密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唯一真实尺度。例如,捕猎一头海狸若需两倍于捕猎一头鹿的劳动时间,则一头海狸应交换两头鹿。 - 名义价格(货币价格):商品在市场上以货币(如金银)标价的形式,会因货币价值波动而失真。例如,同一商品在通货膨胀时名义价格上涨,但其真实劳动成本可能未变。 2. 劳动作为价值尺度的重要性 - 原始社会:劳动是唯一成本,商品交换比例直接由劳动时间决定(如猎人用捕猎时间衡量猎物价值)。 - 复杂社会: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化后,商品价格需覆盖工资、利润、地租三部分,但劳动仍是根本尺度。斯密指出,工资是劳动的报酬,利润是资本的报酬,地租是土地的报酬,三者共同构成商品价格。 3. 货币的角色与局限性 - 货币作为交换媒介,使商品价值以“名义价格”呈现,但其自身价值(如金银含量)会因开采量、政策(如铸币贬值)而波动,导致名义价格偏离真实价格。 - 斯密以谷物为例:若生产一磅银所需劳动减少(如发现新矿),银的名义价格下降,但谷物的真实劳动成本未变,仅其货币价格虚高。 4. 对重商主义的批判 - 重商主义以金银积累衡量国家财富,斯密认为这是混淆名义价格与真实价格。一国的真实财富是全体国民能支配的必需品和便利品,而非金银存量。 二、核心思想 1. 劳动价值论的奠基 斯密首次系统提出商品价值的根源是生产所需的劳动量,为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李嘉图、马克思继承发展)奠定基础。他强调: -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一切商品的价值最终可还原为劳动; - 劳动者的地位:劳动者应通过工资获得与其劳动贡献相符的回报,隐含对剥削的批判。 2. 价格理论的二元性 - 商品价格短期由市场供求决定,长期则由真实劳动成本决定。这一思想为后世区分“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提供理论框架。 3. 对货币本质的揭示 斯密指出,货币仅是价值的符号,其实际购买力受社会总劳动量和货币流通量影响。这一观点预示了货币数量论(如费雪方程式)的雏形。 总结 第五章的核心在于: - 劳动是价值的终极尺度,货币仅是表象; - 真实财富是国民可享用的劳动成果,而非货币或金银积累。 #经济学
00:00 / 03: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今天我们继续讲古画名画值不值钱的话题。 首先我们讲几个基本概念: 1、产品:产品可以是农业或工业生产出来的成品,包括各种物品和服务 2、商品是指在市场上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3、商品的价值:马克思《资本论》说决定商品价值的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根据以上的定义,一个东西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三点才有价值:首先,它必须是经过人类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这意味着,纯自然的东西,没有经过人的劳动,就不是劳动产品,这样的物品不是商品。 其次,商品必须具有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效用。任何物品要想成为商品都必须具有可供人类使用的价值;反之,毫无使用价值的物品是不会成为商品的。 最后最重要的事商品价格是指商品的销售价格,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需要支付的费用,也就是说你买一个东西需要付多少钱。就是通常说的值多少钱。 总结以上几点就是说:名画也好古画也罢首先他只是产品,当你手上拥有的名画古画拿去交换才具有价值。才可以说你的画值多少钱。 打个比方来说一个农民生产了300斤粮食,刚好够他一年吃的。如果他拿去卖了,那他就得饿肚子。又比如说你有一套豪宅,可是你又没打算过出售。同样你也是个穷光蛋。 名画也好古画也罢首先它得有用再作为商品用来出售才有价格。因此说绝大部分名画古画都是不值钱的。你认为呢?#古画 #藏品 #中国画 #字画
00:00 / 02: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2: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7: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8
2、形成价值的是抽象劳动 2、形成价值的是抽象劳动 不同的具体劳动,创造出不同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这是使商品能够相互区别的东西,正是由于有这个区别,各种商品才需要交换。但是,我们已经知道,各种商品除了以其使用价值而相互区别外,它们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共同的、同质的东西——价值。这种同质的价值,按理是不能由不同形式的劳动即具体劳动创造出来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断定: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除了作为具体劳动这一面不同以外,一定还有相同的一面。 这种相同的东西是什么呢?尽管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如木匠劳动、铁匠劳动、裁缝劳动等等,在具体形式是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人的劳动,都是人类劳动力(包括脑力和体力)在生产上的一种消耗或支出。马克思指出:“如果我们把生产活动的特殊形式置于度外,从而也把劳动的有用性质置于度外,那便只是人类劳动力的支出。”[2]因此,包含在生产各种商品的不同劳动中的共同的东西,乃是撇开了具体形式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正是由这种抽象劳动形成的。 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是人类劳动的两个方面。因此,只要有具体劳动存在,同时也就会有抽象劳动。马克思曾经十分明确地指出,抽象劳动或一般劳动乃是一个“适用于一切时代”的范畴,尽管它的适用程度在不同时代可以有很大的差别。[3]但这里我们需要强调的是这样一点:并非在任何时候抽象劳动都形成价值,都采取价值这种形式,而只有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才是如此。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拿原始氏族成员的劳动与小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作一个比较。 在原始公社制度下,生产资料归公社集体所有,氏族成员进行集体劳动,劳动产品实行平均分配。在这种条件下,每个生产者的劳动,都直接服从于集体的需要,具有直接的社会性质。大家劳动完了,就共同享用集体的劳动成果,根本不需要将劳动产品作为商品彼此进行交换,在他们的经济关系中,不需要遵守等量劳动相交换(等价交换)的原则,不存在价值关系。这样,生产者的劳动,自然就无须表现为价值,不必采取价值的形式。 小商品生产者的情况恰好相反。他们是私有者,每个人的劳动首先是作为私人劳动而投入生产过程的。由于生产资料和劳动是私人性的,因而劳动产品也便属于私人即生产者个人所有。但另一方面,每个小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都是社会性的。因为他们都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员,彼此为满足对方的需要而生产。
00:00 / 1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1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9
00:00 / 00: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27: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4
00:00 / 01:15: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2: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