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
卡尼曼的实验里有个经典场景: 给一群人1000块,然后问: A. 稳稳再拿500; B. 抛硬币,赢了拿1000,输了不给。 多数人选A——因为怕“得不到那500”。 但换一种问法: 给你2000块,然后问: A. 一定退500; B. 抛硬币,输了退1000,赢了不退。 这时多数人选B——因为怕“损失500”。 其实两种情况结果完全一样,但只要换个说法,人就从保守变成冒险。 这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用实验证明的人类底层心理机制 厌恶损失 失去100块钱的痛苦,大约是得到100块钱快乐的2到2.5倍。 什么意思? 你捡到100块,开心5分钟; 但丢了100块,能郁闷一整天。 这种不对称,就是“厌恶损失”——我们对损失的恐惧,远大于对收益的渴望。 比如现实中,你买了一只股票,10块钱买的,跌到6块。 理智告诉你该止损,但你心里想:“只要不卖,就还没亏。” 结果呢?它一路跌到3块,你还在等“回本”。 为什么?因为“损失”这个词,触发了大脑的警报系统。 更深层看,厌恶损失是进化留给我们的“生存本能”。 原始人丢一块肉可能饿死,所以对“失去”极度敏感。 但在现代社会,这种本能反而成了理性决策的枷锁。 那怎么破? 区分“沉没成本”和“未来价值”。 问自己:“如果我现在没买这只股票我会从零开始选择它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果断放手。 最后说一句: 人生最大的损失, 不是钱亏了、人走了、事黄了, 而是你因为害怕损失, 不敢开始,不敢改变,不敢认错,不敢向前。 #厌恶损失 #心理学 #知识分享
00:00 / 02: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8
00:00 / 59: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6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