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6: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7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经典古诗词推荐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作者与作品简注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年-1207年) ,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其词多抒发收复中原的壮志豪情,也饱含壮志难酬的悲愤,题材广阔,风格沉雄豪迈又不失细腻,现存词作数量居两宋之首。 二、作品简注 - 京口:今江苏镇江,南宋时为抗金前线重镇,是古代重要军事要地。 - 北固亭:在京口北固山上,地势险要,历代文人常在此登临抒怀,凭吊古事。 - “何处望神州”:神州,原指中原地区,此处代指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故土,问句开篇即抒发对故土的思念与怅惘。 - “千古兴亡多少事”:兴亡,指历代王朝的兴盛与衰亡,此处特指三国以来,中原地区政权更迭及抗敌历史,引发怀古思绪。 -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形容时间漫长、思绪绵长;化用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长江奔涌的景象,暗喻历史变迁的不可逆与世事的沧桑。 - “年少万兜鍪”:年少,指三国时期的孙权,他年少时便执掌江东;兜鍪(dōu móu),古代士兵戴的头盔,此处代指士兵,形容孙权年少时就统领千军万马。 - “坐断东南战未休”:坐断,指占据、掌控;东南,指孙权统治的江东地区(今长江中下游东南一带);此句赞扬孙权凭借江东之地,不断与强敌对抗,从不退缩。 - “天下英雄谁敌手”:化用《三国志》中曹操“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典故,此处反问,意在强调孙权的英雄气概,极少有人能与之匹敌。 - “曹刘”:指曹操(曹魏政权建立者)与刘备(蜀汉政权建立者),二者均为三国时期的枭雄,是孙权当时主要的竞争对手。 - “生子当如孙仲谋”:引用曹操对孙权的赞叹(出自《三国志》),辛弃疾借此表达对孙权的推崇,同时暗含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缺乏抗金壮志的不满。 #原创视频 #每日分享 #每天跟我涨知识 #国学文化 @简简单单
00:00 / 04: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0
第35集 古诗文 苏轼之三起三落 1100年,正月,宋哲宗病逝,因无子嗣,其弟端王赵佶继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宋徽宗。新帝初立,朝堂风向骤变,被贬旧党陆续遇赦。远在儋州的苏轼接获赦令时,正坐在槟榔庵前教黎族孩童读书,他将手中《论语》递给学生,笑道:“吾归矣。” 北归之路漫长得像一场回溯。从儋州渡海至雷州,百姓夹道焚香;抵廉州知州携全城士子迎于江岸;到广州时,商贩自发罢市三日,只为一睹这位“苏使君”风采。他在梧州遇故人,席间挥毫写下“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笔力虽不及壮年,却多了穿透世事的温润。 行至虔州(今江西赣州),他病了。并非单因冷食——北归五月,万里舟车劳顿,加之儋州五年“食无肉、居无室”的磋磨,早已掏空了这位六旬老人。起初只是腹泻,后转为痢疾,连日水米难进。门生李之仪赶来侍疾,见他倚在榻上翻看《陶渊明集》,轻声叹:“早知如此,不如仍在海南。”苏轼笑答:“天地之间,何处非归处?” 1101年,七月,船抵常州。这座他曾多次游历的江南小城,成了生命终点。临终前两日,他勉强起身,对守在床边的三子苏过说:“吾生不恶,死必不坠。”弥留之际,好友维琳长老在耳畔念《金刚经》,他忽然睁眼,留下最后一句:“着力即差。” 1101年,7月28日,64岁的苏轼溘然长逝。消息传开,“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连岭南百姓也设祭遥奠。苏轼的一生三起三落:从凤翔初仕的意气风发,到乌台诗案的生死一线;从元祐回朝的翰林荣光,到岭海漂泊的九死一生;最终北归的归途,成了生命的终章。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写于黄州的词,恰似他一生的注脚。起起落落间,他把贬谪路走成了文化苦旅,将困境活成了诗意栖居。千百年后,人们记得的不仅是那个写出“大江东去”的文豪,更是那个在泥泞中仍能“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东坡居士——他让中国文人读懂了:真正的豁达,从不是顺遂时的放歌,而是困顿时的躬身前行。
00:00 / 03: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