塬上1年前
视频里的画面,是2013年6月,我大我妈在场里拾掇麦的过程,手上用的家具有木掀、扫榋、笤榋、踅筛、撮斗、桄桄、篷布、推推车。今就谝谝撮斗。          撮斗是根据装粮过程中,要“铲、提、挪、倒”的四个流水动作,专门设计出来的收获晾晒类农具。         早先的撮斗用木头做成。基本上由前扶手、仓体、后把手三部分构成。扶手一般用顺直木杆切削打磨而成,中间稍微朝上隆起,方便手握且使劲。仓体上下左右用木板做成,底边舌头伸出稍长,便于吃进倒出。后把手有死活两种,死把手用一短木端直插入仓体,尾巴朝后弯个弧度,防顾手打滑。或着在仓后铆装个拉手,能提上能压下,起到控制方向的作用。活把手装在延伸板上,能绕着转轴活动,给出力的乡亲省些力气。         当下铁皮或塑料做成的撮斗占据上风。一是轻巧,用起来不再那么费劲,省力。二是拽实,碰几下撇几回,不得变形还不会散架,省心。三是省钱,木头做的撮斗,费物料费工夫,提到手上既笨且重,舌头也不利嚯,受潮还要变形。当下还有把簸箕跟撮斗,结合起来做成的工具,能铲能簸,能晒粮能装粮,㗗屎逮虱一举两得。更有气动抽粮的 ,也有能撑着袋子、有轮子能动弹的,也有前后透关关的,各有各的门道,有些人确实颡灵醒。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乡亲既要使唤农具,也要创造农具,因而本着“就地取材、按需创制、就事造器、一器多用”的实用俭省原则,体现出“惜力省材、灵活高效”的理念。        
00:00 / 02: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1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21
00:00 / 00: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90
00:00 / 16: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52
00:00 / 02: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0
00:00 / 02: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永新2年前
#洪洞 #洪洞方言 #临汾 #临汾方言 #运城 撮 [cuō] 汉字 基本字义:取、摘取;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量词;中国市制容量单位,一升的千分之一;撮东西用的器具;聚起,多指用簸箕状的器具铲起东西。 cuō, ㄘㄨㄛˉ 1. 聚起,多指用簸箕状的器具铲起东西:~成一堆。~土。~合。 2. 取,摘取:~要。 3. 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药。 撮 4. 中国市制容量单位,一升的千分之一。 5. 量词:一~米。 6. 撮东西用的器具:~子。~箕。 其它字义 zuǒ,ㄗㄨㄛˇ 量词,用于成丛的毛发:剪下一~头发。 动词,借:撮到二十斤谷。(湖北部分地区常用口语与‘借’同意) 目录 一分钟了解撮 31.8万 35" 2 撮 [cuō] 汉字 基本字义:取、摘取;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量词;中国市制容量单位,一升的千分之一;撮东西用的器具;聚起,多指用簸箕状的器具铲起东西。 中文名 撮 拼音 cuō ,zuǒ 部首 扌 总笔画 15 字义 取、摘取,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相关视频 “撮”字的读音、笔顺、释义,以及组词、造句的技巧 11.6万播放 | 02:46 快速 导航 详细字义 释义 常用词组 中医 网络词汇 方言集汇 字源演变 古籍解释 宋本广韵 汉字释义 基本信息 拼音:cuō ,zuǒ, 部首: 扌,部外笔画: 12,总笔画: 15 字形结构 汉字首尾分解: 扌最 汉字部件分解: 扌日耳又 笔顺编号: 121251112211154 笔顺读写: 横竖横竖折横横横竖竖横横横折捺 基本字义 cuō, ㄘㄨㄛˉ 1. 聚起,多指用簸箕状的器具铲起东西:~成一堆。~土。~合。 2. 取,摘取:~要。 3. 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药。 撮 4. 中国市制容量单位,一升的千分之一。 5. 量词:一~米。 6. 撮东西用的器具:~子。~箕。 其它字义 zuǒ,ㄗㄨㄛˇ 量词,用于成丛的毛发:剪下一~头发。 动词,借:撮到二十斤谷。(湖北部分地区常用口语与‘借’同意) 详细字义 动词 (1) (形声。从手,最声。本义:用手指抓取粒状物) (2) 用三指取物;抓取 撮,四圭也,一曰两指撮也。——《说文》 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汉书·律历志上》 鸱鸺夜撮蚤。——《庄子·秋水》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中庸》
00:00 / 08: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4
塬上1年前
 画面里的这个斗,珍藏在富塬堡子凯兴哥家。看漆皮、形制、字样的成色,是老早的木匠手艺。         斗,是称量类农具。十撮是一勺,十勺是一合,十合是一升,十升是一斗,十斗是一石(斛)。并不粗俗的说法是吃十升㗗一斗。一斗麦重约三十六斤,一一斗糜谷重约二十八市斤。这是村里乡亲都明白的下数。        斗是随着粮食生产发展,形成的以物换物的装载量器,是古代官仓、粮栈、米行的必备用品。在春秋时期各地的斗,并没有统一的度量标准,《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写道:“其收赋税于民以小斗受之,其粟予民以大斗。”直到秦代统一度量衡,汉代又进一步制度化,“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的标准才被固定下来。         斗多为木质,形样较多,一般的用厚约三分的五块木板做帮跟底,用锯截出众多小榫卯,套装成略似正方形的容体,斗口为边长各约七寸的正方形,相对的两边有一木提梁,斗底板为边长各约六寸多的正方形,四块壁板的中长各约八寸,斗壁朝外鼓肚。        斗有敞口小底,也有宽底闭口;有横直的提手,也有弯提手;有中间带提手的,也有两侧安提手的;有横握的提手,也有竖握的提手。有些斗还刻有表示制作年限和良心交易的字词,如戊戌年置、公平交易等。另外,提手、边沿、底角通常都钉有铁片、铁钉,以加固量器。         "斗"字演变比较复杂,早先指用来舀水的勺子。后来才用作量酒、水、粮食、弓力的单位。由此再引申出古时行军用具“刁斗”。例如:“焚烽望别垒,击斗宿危楼。”建筑用的方形木头疙瘩木块,垫在拱与拱之间。再是用作星宿名,比如北斗七星。还能指手指头上的纹路。“十指九斗,不作就有。”        有的文章里提到一斗麦大概得六十来斤,一斗稻谷四五十斤。叶圣陶先生的散文《多收了三五斗》,就是说年景好,每亩地多打了二百多斤粮食。看来,民间斗的大小尺寸并不统一,尤其是早先的粮行,大斗进小斗出,能说明这种现状存在。        今人常把“才高八斗”与“学富五车”并用,夸称一个人的才学优异,“学富五车”跟“才高八斗”根本不是一回事。当今学历成了求职的敲门砖,有些娃娃不停地上学,给他大他妈了个扎实,供到近三十还不愿意出学校门,拿着文凭图个好听,说起来啥都会,但啥活都做不好,年龄大到连媳妇都不好寻。灵醒些的敲开了门就撇了转,不开窍的天天守着“砖”连门都不会“敲”。
00:00 / 02: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9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