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18: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79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10
00:00 / 03: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18: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94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9
00:00 / 05: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6
做律师的第122个经验:只工作,不渡人 律师的核心职责是“办案件”,而非“救他人”——认知的鸿沟,从来不是法律条文能填平的,强行“渡人”,往往是案件没办好,自己也陷进去。 曾遇到当事人拿着明确的证据,却非要执着于“讲人情”“找关系”,反复劝说他按法律程序走,他转头就把关键证据弄丢;也碰过创业者明明能通过合同条款规避风险,却觉得“都是熟人,没必要”,等到纠纷发生,又哭着求律师“挽回损失”。这些时刻才懂,每个人的处境,其实都是自己的认知选出来的。当事人的认知里藏着他对规则的态度、对风险的判断,律师能做的是用专业帮他走程序、找依据,却没法替他补全认知的漏洞。 有同行曾为了帮当事人“争取更多权益”,主动帮他收集额外证据、甚至垫钱做鉴定,结果当事人觉得“律师这么积极,肯定能多要赔偿”,开庭时临时变卦,推翻之前约定的主张,最后案子输了,反而被当事人投诉“不尽力”。这不是善良错了,而是错把“工作”当成了“渡人”,律师的价值是用法律工具解决问题,不是强行把当事人拉到他认知之外的高度。他看不懂证据的重要性,听不进风险的提示,你再用心,他也会用自己的认知把机会浪费掉,最后还会把责任推到你身上。 你永远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也永远帮不了认知以外的人。我们的工作是帮当事人在法律框架内争取权益,不是帮他重塑对世界的认知。遇到愿意听建议、配合走程序的当事人,案子往往事半功倍;遇到固执己见、非要按自己的想法来的,再厉害的律师也难有好结果。 所以后来我给自己立了规矩:只做“分内事”——收了律师费,就把证据梳理清楚、把法条找全、多找点同类判例、把庭审预案做好,当事人愿意听,就多提醒几句风险;不愿意听,就把后果书面告知,让他自己签字确认。不再去劝“你该怎么做”,也不再去帮“你本可以怎么做”,毕竟,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认知买单,律师没义务也没能力替他扛。 这不是冷漠,是对职业的清醒,也是对自己的保护。律师的战场在法庭,在法条,不在别人的认知里。只工作,不渡人,才能把专业留给案件,把结果留给规则,也把自己从无谓的内耗里摘出来。#知识分享 #原创视频 #法律常识 #律师
00:00 / 02: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7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2
00:00 / 03: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80
00:00 / 02: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4
00:00 / 04: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