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5
00:00 / 02: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4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走进喀什西城区艺术街区,琳琅满目,的各式墙饰扑面而来,维吾尔族的装饰美学、西域丝路的旧影揉在一起,满眼鲜活 地毯墙饰:丝路上的“软黄金”记忆 作为丝绸之路南道枢纽,喀什曾是古代驼队、马车商队的补给站,更是波斯、中亚与中原地毯贸易的中转站。15世纪喀什噶尔的“地毯巴扎”闻名西域,因此地毯元素作为西域多元文化融合的视觉符号,在喀什西城区城市改造的墙饰中被大量运用。 车轮墙饰:被艺术唤醒的“文明轴承” 这些镶嵌在土墙、门廊或艺术装置中的车轮(尤其是木质车轮),背后藏着丝绸之路的机械记忆与喀什匠人的生存哲学。这些沉默的车轮,实则是喀什作为“丝路活态博物馆”的立体注解——它们既是被运输工具淘汰的“废弃物”,又是被艺术唤醒的“文明轴承”。 菱形画框:几何中的文明对话 与地毯元素一同出现的菱形画框,藏着跨文化的深意。这一几何符号在不同民族的语境里各有寄托:波斯文化中,它是“天堂四河”的象征;中原文化里,它暗含“方胜同心”的意涵(常见于敦煌藻井);到了维吾尔建筑中,又化作“米哈拉布”(清真寺壁龛)的变体——小小菱形,就此成了一场几何间的文明对话。 这些墙饰如同解码丝路历史的“视觉辞典”——地毯是流动的文明载体,菱形是凝固的几何史诗,二者共同讲述着喀什作为“世界文化缝合点”的传奇。
00:00 / 04: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