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2: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3: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4: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7: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国宝“琅琊刻石”一段见证秦朝大一统的“石上史诗” 公元1074年,北宋文豪苏轼在山东密州偶然发现了一批古篆的拓片,上面的字体浑厚苍劲,令他惊叹不已。经其考证,这些拓片源自秦始皇东巡所立的“琅琊刻石”。当他亲赴琅琊台时,眼前却是风化严重濒临消亡的残石。为了挽救这段历史,苏轼与篆书名家文勋合作,以旧拓本为蓝本复刻了琅琊石碑,并为其撰写了跋文。然而又经过了千年的流转,苏轼复刻的石碑早已湮灭,而原石却奇迹般的残存了87字,成为了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苏轼作为琅琊刻石“保护者”的身份鲜为人知,而刻石本身历经雷击和断裂以及散落荒野等劫难,却在20世纪被学者王培祜重新拼合而成,它的命运跌宕犹如史诗一样精彩。 这尊琅琊刻石的残石高132.2厘米,宽65.8-71.3厘米,厚36.2厘米,重约数百斤。其原为长方形的碑状,现存残石明显矮了半截,表面布满自然风化的裂痕与历史沧桑的斑驳。 它无繁复的装饰,纯粹以文字为载体,小篆字体工整瘦长,笔画圆润如“玉箸”,结构对称均衡,展现出了秦代“书同文”的标准化美学。 琅琊刻石是秦始皇“巡狩纪功”的政治宣言。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东巡至琅琊台,既今青岛市的黄岛区,命丞相李斯以小篆刻写了497字的颂文,颂文的前半部分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六国和推行郡县制以及书同文车同轨的功绩,后半部分为秦二世补刻的79字诏书,强调秦二世继承始皇帝的遗志。其核心功能是“宣威天下永载功业”,堪称是我国最早的“国家形象宣传片”。 刻石上记载的内容与《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高度吻合,证实了秦代“废分封,设郡县”和“统一度量衡”等政策的真实性,是研究中央集权制度的第一手史料。例如文中“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的记载直接指向了统一度量衡和“书同文”的政策,而“天下和平”四字更是颠覆了秦始皇在史书中“暴君”的刻板印象,揭示了其追求长治久安的理想。 #历史文物 #琅琊刻石 #国宝 #国家博物馆 #文脉里的中国
00:00 / 04: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