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清1月前
第001章 童年:萌芽与启蒙——在黄土窑洞里生长的岁月 文/王世清 1963年,我出生在陕西省礼泉县西张堡镇土洞村。记忆的起点,是一方四四方方的地坑窑院,那是我人生的第一个世界。院落中央,枣树的枝干虬曲伸展,每到秋天,累累果实压弯枝头,那抹酸甜,成了童年最鲜明的印记;西南角一道土坡蜿蜒向上,像一根沉默的绳索,一端系着窑洞里温热的烟火,一端伸向遥远未知的天地。 西侧的窑洞终日炊烟袅袅,一口铁锅熬煮着杂粮粥,蒸煨着土豆、红薯,那是一家人糊口的指望;东边两孔窑洞中,南头那一间早被生产队征用为保管室,堆放着集体的农具与种子。我家成分是贫农,八口人挤在狭小的剩余空间里。日子清贫得叮当响,但一家人的温度,却让这孔土窑始终蒸腾着融融暖意。 我在家中排行中间,上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下有两个妹妹。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庄稼人,天不亮就下地挣工分,终日弯腰在田垄间忙碌,直起身时,常疼得半晌喘不过气。可即便全家拼尽力气,到年底结算,一个工时常还折不到三分钱;若遇上灾年,一天辛苦只能换回一分五厘。 粮食永远是心头大事。新粮未熟,家里米缸就已见底。母亲总是揣着升子,厚着脸皮向左邻右舍借粮,一声“收了秋就还”,说得愧疚而郑重。等到秋收,她会一粒不少地还回去,有时甚至悄悄多还半把——人穷,但不能短了志气。 父亲的一生,更是黄土一般厚重而艰辛。20世纪50年代,他只身从北山的东庄村来到土洞,靠一身气力扎下根,与母亲成家立业。“三年严重困难”时期,天灾人祸迭起,为让全家活下来,他几乎从不歇息。农忙时,顶着毒日头在地里刨食,星星亮了才拖着疲惫归来;农闲时,推起吱呀作响的独轮车,徒步进北山砍荆条。 山路崎岖,车轮磕碰石子的声响刺耳锥心。父亲弓着背,一步一步往前挪。归来已是深夜,他仍凑在油灯下捋条、编筐,双手被荆条划得尽是血痕。编好的担笼背去集市,换回盐、醋,和一把活命的杂粮。 岁月在他脸上刻满深纹,掌心磨出铜钱厚的老茧。可他的脊梁始终笔直,像黄土塬上倔强的白杨。父亲不识字,讲不出大道理,却总在晚饭后摸着我们的头说:“人可穷,志不能短。”这个沉默的西北汉子,用最朴实的刚毅和宽厚,为这个家撑起了一片天。
00:00 / 04: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9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5: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5: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5: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13: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6
00:00 / 05: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9
00:00 / 1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4: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