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1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95
00:00 / 03: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7
00:00 / 06: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15: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
工作日-名词解释 工作日又译为“劳动日”。指劳动者在企业中一昼夜内劳动的时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作日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组成。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工人再生产自己劳动力的等价。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工人为资本家无偿地生产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决定了工作日不能低于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最低界限。如果低于这个界限,工人便不能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1、劳动力的生理界限,工人必须有休息、睡眠、吃饭等时间,以满足生理上的需要。2、道德的界限,工人必须有学习、照顾家庭、文化生活和社会活动等时间,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这两个界限有很大的伸缩性,是一个可变量,而在一昼夜24小时内都占有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要求“。资本家像狼一样贪婪地去吮吸剩余劳动,不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界限,而且有时也突破了工作日的生理界限。工作日的延长,侵占了工人的成长、发育和维持健康所需要的时间,使工人未老先衰,甚至过早死亡。工人则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坚决反对过度延长工作日,要求把工作日规定在正常限度之内。因此,工作日的现实长度就取决于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斗争的力量对比。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在这一斗争中,总是处于有利的地位。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约从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末,英国政府曾先后颁布过一系列强制延长工作日的劳工法。产业革命后,机器大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一方面为资本家榨取工人的剩余劳动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动力,另一方面,机器的使用使大批童工和女工涌入劳动市场,迫使在业工人不得不接受苛刻的劳动条件,这就成为资本家延长工作日的一个有力手段。工作日的延长,给工人阶级带来深重的灾难,引起工人阶级的强烈反抗,他们争取缩短工作日的斗争不断展开。这一斗争首先发生在产业革命的诞生地英国。在无产阶级的坚强斗争下,资产阶级慑于日益高涨的工人革命运动,并从维护自己的长远力出发,不得不通过国家机器对工作日的延长,加以法律限制,规定出所谓正常工作日。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就采取提高劳动强度的办法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工作日的长度一般大大超过资本主义国家。例如,在旧中国,不少企业的工作日长达12甚至16小时以上。
00:00 / 03: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等价交换-名词解释 等价交换 等价交换,就是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进行的交换。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上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应是同等价值量的互相交换,这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货币出现以后,商品的价值通过货币表现为价格,等价交换就要求商品的价格同价值相一致,并按照这样的价格进行交换。 商品要按照它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绝不是说,在每一次具体的交换中,商品的价格都和商品的价值相一致,而是说,等价交换是客观上的必然趋势。因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社会生产存在着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经常出现不平衡,价格和价值就会因此背离。供过于求时,卖者竞相出售,商品的价格下跌到它的价值以下;求过于供时,买者竞相购买,商品的价格上涨到它的价值以上。因此,从现象上看,价格和价值往往互相背离,而不是彼此一致。但是,无论价格如何涨跌,它总是以价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不可能长期的高于价值或低于价值。这恰恰说明商品按照价值进行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从一个较长的时期看,高于或低于价值的价格会互相抵消。而从全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同商品的价值总是一致的。所以,从长期看,从全社会看,商品是等价交换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无法保证社会需求和供给的之间的平衡。因此,等价交换只能通过不等价交换而实现,这不但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恰好是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发生作用的唯一可能的表现形式。恩格斯指出,商品价格对于商品价值的不断背离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只有在这个条件下并由于这个条件,商品价值才能存在。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得到贯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点才成为现实。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成为商品。在劳动力这个特殊的商品买卖中,也贯彻着等价交换原则,由于劳动力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雇佣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的价值,资本家即使按照劳动力的价值支付工资,也仍然可以无偿占有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可见,劳动力同可变资本的等价交换,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的作用,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加上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处于统治地位,劳动力价格低于劳动力价值的不等价交换,就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
00:00 / 03: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59: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劳动资料价值转移过程1-《资本论》1卷5章2节2 每个商品的价值都是由物化在它的使用价值中的劳动量决定的,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假定产品是棉纱。 生产棉纱,首先要有原料10磅棉花,资本家按价值10先令把它购买了。再假定,纱锭量代表用掉的一切其他劳动资料,价值为2先令。如果12先令是2个工作日的产物,那末2个工作日物化在棉纱中。 棉花改变了形状,被消耗的纱锭量消失了。10磅棉纱就是10磅棉花和1/4个纱锭的等价物。在这种情况下,同一劳动时间一次体现在使用价值棉纱中,另一次体现在使用价值棉花和纱锭中。纱锭和棉花在纺纱过程中变成了棉纱。 生产棉花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包含在棉纱中。生产纱锭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也是如此。 在考察棉纱的价值时,可以把各种不同的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开的特殊劳动过程,看成是同一个劳动过程的前后相继的不同阶段。包含在劳动材料和劳动资料中的劳动时间,可以看成是在纺纱过程的早期阶段耗费的。 因此,棉花和纱锭的表现为12先令价格的价值,是棉纱价值的组成部分。 这里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棉花和纱锭必须实际上用来生产使用价值。第二,要假定所用的劳动时间只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现在,棉纱价值是由棉花和纱锭构成的。等于12先令,2个工作日的化身。
00:00 / 09: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必要产品-名词解释 必要产品 劳动者用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那部分社会产品,它是用来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属的生活和学习、保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资料。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对必要产品的需求也相应增加。但是,在阶级社会,剥削者总是采用种种手段,把必要产品压缩到最低限度,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产品。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时候,必要产品主要表现为实物形式。如在奴隶占有制下,表现为奴隶从奴隶主那里领取的维持最低生活的粗陋产品。在封建制度下,表现为农民自己支配的那部分农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剥削者压缩必要产品就直接表现为剩余产品的增加,剥削关系表现的比较明显。资本主义是建立在分工和生产社会化基础上的发达的商品经济,劳动力也变成了商品,资本家生产的目的是无偿占有剩余价值,追求资本增值。因此,劳动者的必要产品只能通过价值形式表现出来,它作为劳动力价值转化为货币工资,再用工资换取必要产品。这个转化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消灭了剥削,劳动力不再是商品。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的必要产品,具有新的内容和新的意义。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用于劳动者的必要产品将不断丰富和扩大范围,它标志着劳动者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改善,这是社会制度优越性的表现,是由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所决定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必要产品一部分是通过按劳分配实现的,这是直接归劳动者个人消费的部分;另一部分是通过社会共同福利事业实现的,如劳动保险、公费医疗、公费教育、公共图书馆等等。
00:00 / 04: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48: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必要产品-名词解释 必要产品 劳动者用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那部分社会产品,它是用来维持劳动者及其家属的生活和学习、保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资料。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对必要产品的需求也相应增加。但是,在阶级社会,剥削者总是采用种种手段,把必要产品压缩到最低限度,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产品。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时候,必要产品主要表现为实物形式。如在奴隶占有制下,表现为奴隶从奴隶主那里领取的维持最低生活的粗陋产品。在封建制度下,表现为农民自己支配的那部分农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剥削者压缩必要产品就直接表现为剩余产品的增加,剥削关系表现的比较明显。资本主义是建立在分工和生产社会化基础上的发达的商品经济,劳动力也变成了商品,资本家生产的目的是无偿占有剩余价值,追求资本增值。因此,劳动者的必要产品只能通过价值形式表现出来,它作为劳动力价值转化为货币工资,再用工资换取必要产品。这个转化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消灭了剥削,劳动力不再是商品。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的必要产品,具有新的内容和新的意义。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用于劳动者的必要产品将不断丰富和扩大范围,它标志着劳动者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改善,这是社会制度优越性的表现,是由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所决定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的必要产品一部分是通过按劳分配实现的,这是直接归劳动者个人消费的部分;另一部分是通过社会共同福利事业实现的,如劳动保险、公费医疗、公费教育、公共图书馆等等。
00:00 / 02: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7: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