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8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
00:00 / 04: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85
00:00 / 02: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9
00:00 / 05: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3: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
00:00 / 04: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8: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00:00 / 03: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0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0
00:00 / 05: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9
00:00 / 07: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6: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曾国藩说: 欲求养气,不外“自反而缩,行慊于心”两句;欲求行慊于心,不外“清”“慎”“勤”三字。(释义第一集) 这句话的意思是: 要想培养浩然正气,方法不外乎“经过自我反省,如果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当合理的,那么行动起来就会内心坦荡、毫无愧疚”。而想要做到做事问心无愧,不外乎秉持“清廉淡泊”、“谨慎敬畏”、“勤勉尽责”这三个词。 阅读理解一: “自反而缩,行慊于心”这八个字是曾国藩养气法的总纲,源自《孟子》,意思是:每次行动前,都要先自我反省,如果确认自己的立场是正义的,那么所作所为就能让内心感到坦荡踏实、无悔无愧。 曾国藩认为,这是培养“浩然之气”,即那种“至大至刚、光明坦荡”的精神状态的根本方法。当你的每一个行为都经得起良知的拷问,内心就会充满力量,自然不会因外界得失或毁誉而动摇心绪。 “自反而缩,行慊于心”,前者是“向内校准”,后者是“向外践行”,合在一起,才撑起了“气稳心定”的底气。 “自反而缩”:遇事先向内看,看明白才不慌。“自反”就是反求诸己,遇事不先怪外界,先问自己“做得对不对、尽全力了没”;“缩”不是退缩,是内心找到“定海神针”后的笃定——想清楚“自己没问题”,就不会被外界的质疑、挫折搅得心慌。 比如曾国藩带兵打了败仗,别人骂他“无能”,他不辩解,先自反:“战略有没有轻敌?士兵有没有安顿好?”想明白“已尽人事,非战之罪”,内心就缩成了“定数”,既不焦虑也不自我否定,反而能沉下心复盘;和左宗棠争执后,他不纠结“谁赢谁输”,只自反“有没有容人之量、是不是为大局着想”,想清“初心没错”,就不会被情绪牵着走。这就是“自反而缩”的力量:内心有底,气才稳。 “行慊于心”:做事要问心无愧,做完才踏实。“慊”是“满足、无愧”,“行慊于心”就是做每一件事时,都顺着自己的本心、守着该有的原则,事后回想起来,“没亏心、没敷衍”,心里就踏实,气自然顺。 曾国藩为官时,有人送重金贿赂,他直接拒绝,不是怕被查,是知道“收了钱,夜里睡不安稳”;处理军务再忙,也会亲自核对粮草数目,不是不信任下属,是怕“漏算一笔,士兵挨饿,我心难安”。这些事看似“较真”,实则是“行慊于心”:不违本心、不亏他人,哪怕过程累,心里也敞亮,这正是“养气”的养料。#曾国藩
00:00 / 03: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4: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